我不知道努尔哈赤是如何创建八旗系统的读者。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向下看~
清朝建立八旗制度后,以其精干高效的战斗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处于上风。由此可见,清朝统一东北各部,入关统一全国,清朝强大的八旗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读清史,只知道清朝的八旗是由汉、满、蒙等不同民族组成的军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汉八旗”、“蒙八旗”等。但大多数八旗的起源和来源都指向努尔哈赤。的确,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造的,但是努尔哈赤是怎么创造八旗的呢?
关于古兵制,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但是努尔哈赤创造的“八旗制”有四个字,让人难以理解,比如“牛录”、“甲喇”、“扎栏”、“固山”,用汉语很难理解,这是一个纯粹的满语名称。满语属于阿尔泰语,通过古斯语言。要知道努尔哈赤的八旗系统,你需要理解这些满语的汉译和相互关系。
牛录
“牛录”是满语,指的是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意思是10个人出去打猎,每个人都有一箭。选择一个人作为领导,就是“牛录真”。就像现在部队一个班10个人一样,“牛录”和“班”差不多,“班长”是“牛录真”。
此外,“牛录”的全语音译是“大箭”。如果觉得晦涩,可以理解为“十箭组成的大箭”,而汉译则是“佐领”,也指单位名称。
现在我们明白了,牛记录实际上是一个由女真在日常生活中狩猎组成的小团队。当你遇到老虎、熊、野猪和其他大型猎物时,很难独自完成。同样,在部落之间的斗争中,女真人也以“牛记录”为组织。可以看出,“牛记录”不仅是一个狩猎单位,也是最基层的军事组织。
[img]635255[/img]
努尔哈赤是在女真人“牛记录”的帮助下组织起兵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牛记录是十个人中的一个总领,属于九个人”,也指出了“牛记录”的编成和数量。
努尔哈赤不可能以10人的团队完成统一的任务。因此,在统一的女真部落中,根据征服的女真人数量,另一个组织单位“五牛”,即由五牛组成的单位,即50人骑马。《满文老档·太祖》记载:“把五牛禄编成一队,走在一边,下马时依次下马,进攻时进攻。因此,10人共同完成的任务变成了50人共同完成的任务,还有一个汉译组织的名字“队”,类似于辽金元军制中的“纠军队”,也是50骑兵。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是努尔哈赤最常用的基层军事组织,他带领的女真人基层单位从牛录变成了五牛录,也就是从10骑变成了50骑。在《满文老档·太祖》中,有努尔哈赤起兵誓言的记载。当时有24个五牛记录真正发誓。这时,努尔哈赤的兵力已经扩大到1200人左右。
[img]635256[/img]
甲喇
“甲喇”也是满语音译,最早也是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甲喇”满语音译是“节、带”,也是辽、金、元时期“纠军”满语发音“渣”的相似之处。在《元朝秘史》中,纠军被称为“扎唐”、“扎”、“渣”的声音非常相似,可见“甲喇”与辽、金、元时期的“纠军”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辽、金、元的“纠军”是三个朝代的亲军。而且“一纠”是“一队”,所以“甲喇”最初是“五牛录”。
女真人最初是用“牛记录”狩猎的,但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根据狩猎效果,女真人增加了10个牛记录和50个牛记录。据《满文老档》记载,女真人的狩猎人数扩大到“A喇叭”,一个牛记录的人数扩大到50人,一个牛记录的人数扩大到250人,然后5喇叭达到1250人。
1601年,努尔哈赤根据征服部落的数量和实际情况,整理了牛记录,每个牛记录扩展到300人,每个牛记录领导有两个副手,满语称为“代子”,每个牛记录也分为四个达旦,每个达旦由张静(秘书)和拨号库(催促)管理,使努尔哈赤军队开始形成规模,然后达到1500人。
扎拦
扎拦是甲喇的另一个名字。从满文老档来看,甲喇和扎拦是女真族同一狩猎组织的不同名称。从满文老档来看,出现甲喇叫法后,取代了扎拦叫法,努尔哈赤的军事组织很少出现扎拦这个词。
但是“甲喇”和“扎兰”的声音和辽金元的声音是一样的,也是50骑单位狩猎军事组织,这里就不多描述了。
固山
固山也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组织单位。据《满文老档》记载,“固山”是“五甲喇叭”,相当于25牛记录。但此时,一牛记录的数量已经扩大了300人。努尔哈赤还从元朝的“军事纠正”制度中学习。据《元史》记载,“辽东军也是25个部落”,元军的“军事纠正”由“20个部落”组成。
努尔哈赤的建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八旗制度,而是他在战斗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努尔哈赤的女真军队从一开始就记录了10人和50人。后来,由于征服面积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有了“固山”的组织形式。
一开始是10人,建旗后只有300人。因此,最基层的“牛记录”单位也在不断变化。在《八旗通志初集》记载中,可以看出一牛记录是骑兵的“五十佳”、“一百甲”,“一百五十甲”不等。在这种变化中,甲喇和固山也发生了变化。
从八旗制度来看,一个“固山”就是一个旗帜,但从“固山”和“旗”的全语音来看,两者是不同的。“固山”的音译是“固萨”,而“旗”的音译是“秃头”。但后来,随着努尔哈赤军制的不断完善,“固山”成为“旗帜”,即组织单位的统一。
[img]635257[/img]
1615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了八旗制度,又称“八固山”制度,可见“七”单位与“固山”相同。八旗建立后,以300丁为基础
“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但此时八旗人数并不固定。
努尔哈赤首先设置红、白、黑三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为纯色四方形,龙头朝后;镶嵌四旗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嵌红边,红旗镶嵌白边,龙头朝前。努尔哈赤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其子代善任正红旗和镶红旗主,皇太极为正白旗,杜度为镶白旗主,莽古尔泰为正蓝旗主,阿敏为镶蓝旗主。
[img]635258[/img]
结束语: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并不神秘,但满语叫法音译后很难理解,给八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八旗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努尔哈赤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辽金元、优于明朝的新军事体系,不仅是基于女真人狩猎组织,还结合了辽金元时期的“纠军”制度和金朝猛安谋克制度。不可否认,努尔哈赤的八旗制比明军更具战斗力和灵活性。
清朝八旗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如何打造八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