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养廉银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
养廉银是清朝独特的官员工资制度。它成立于1723年,旨在通过高薪培养鼓励官员诚信的习惯,避免腐败。因此,它被命名为养廉银。
养廉银的来源是地方消费和纳税,所以根据各地的财富,养廉银的数额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是工资的10到100倍。
比如弯弯地区巡抚刘明川的年薪是1552,养廉银的年薪是1.2万。台湾省总兵年薪672,军事加1442,养廉银15002。
[img]633254[/img]
清朝养廉银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雍正、乾隆两朝。早期只向地方官员发放,后期京官也开始发放养廉银。
清朝官员的工资,继承了明朝制度,实行低薪制度。京官从一品工资180两,按等级递减。
养廉银的发放形式主要是饭银,名称多样,如铜批银,又称铜批饭银,是饭银的一种,时间比较固定,基本上每两个月发一次,一年六次。
其余的有头毛、二毛、三毛等饭银,字面意义上是因当差而发放的津贴。各种饭银都是以不同的名义发放的。
除了饭银,官员们还会有一些灰色的收入,北京官员和当地官员的孝顺。可以说,官员们一年得到的钱比薪水多得多。
[img]633255[/img]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很大。康熙至乾隆年间,最好的大米价格在10元左右,一两银子价格在1000元左右。
据《清会典》记载,清朝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康熙到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50斤最好的米饭。
光绪十五年来,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按玉米、高粱、小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124元6分。
清代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07斤左右的粮食。
[img]633256[/img]
清朝官员的收入如下:
一品官,年薪1802,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2
二品官,年薪1552,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2
三品官,年薪1302,禄米130斛,养廉银60002
四品官,年薪1052,禄米105斛,养廉银37002
五品官,年薪802,禄米80斛,养廉银24002
六品官,年薪602,禄米60斛,养廉银12502
七品官,年薪452,禄米45斛,养廉银12002
以7级官员最低收入,45+1200=1245两(禄米不算),在康乾盛世可以买到18万斤以上的大米,甚至在清末光绪年间也可以买到13万斤以上的粮食。
清朝康乾盛世,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生活52银子左右(当时吃不起饭),能买750斤左右的饭。清末,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相比之下,官员的收入非常高。如果没有廉价银子,官员可以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过上富裕的生活。再加上工资超过10倍的廉价银子,即使是清官也可以被称为当时的富人,和珅一代更富有。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什么? 一年的钱大概能买多少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