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杨帝的死后头衔是历代皇帝中最糟糕、最邪恶的。根据古代的死后法:好内(后宫)远礼阳,远礼阳,逆天虐民阳,大政阳阳,劳神阳,德荒国阳阳。@ “杨”一词概述了杨光的淫秽、败德、暴虐、凶残等品行。这个死后头衔的区别和邪恶可以相当于周人给殷商末代君主帝辛的“纣王”称号。根据死后法:残义损善。
[img]632917[/img]
事实上,夏商周的君主头衔是不同的。夏朝的君主被称为“后”,殷商的君主被称为“皇帝”,周朝的君主被称为“王”。根据殷商的头衔习惯,帝辛不能成为“周王”,最多可以被称为“周皇帝”(死后的头衔,也起源于周)。
杨迪皇帝虽然不是好皇帝,但“杨”这个头衔也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比如杨迪皇帝好内(荒淫好色),其实基础不多。据史料记载,隋杨帝远不如他的表弟李渊好色。李渊成为皇帝后,多立妃嫔,其子女也多达40多人(绝大多数子女都是在他成为皇帝后出生的)。客观来说,即使评“恶死”,“厉”也比“杨”更合适(死法:杀无辜,说厉;暴虐无亲,说厉;任狠无礼..)。
[img]632918[/img]
有趣的是,杨光给南朝陈后主评定的死后头衔是“杨”。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死后的头衔被他的表弟李渊“送”给了自己。相比之下,没有受过隋朝恩德、出身草根的窦建德,对杨光的死后头衔更加善良。窦建德给杨光的死后头衔是“闵”,“闵”有同情心。在洛阳王世充的支持下,皇泰主杨侗被杨光评为“明”。虽然“明”有些溢美掩盖,但“明”也不是顶级的头衔(隋杨帝也确实受之有愧)。而以杨光的功过是非,拿一个平凡的死亡头衔肯定是不合适的。杨光身死国灭,固当受大恶之死;身免国续,也享受隋人至高之死。
[img]632919[/img]
假设隋朝不是二世而亡,那么大概率会给杨广什么死亡头衔呢?
自汉朝以来,只有三个顶级死亡头衔(秦朝废除了死亡头衔,汉朝建立以来恢复),这也是列朝最常用的三个死亡头衔(文学、武术、高)。“文学”、“武”死后的最早用户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汉代刘邦是“高”死后头衔的最早用户(..张晏说:礼后法不‘高’,以为功功最高,为汉帝之祖(刘邦),故特别命名)。
自汉以来,其实创业之君的头衔大多是“高”或“武”。比如汉高帝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避汉武帝刘彻的头衔)、曹操,魏武帝(追溯,为曹魏奠基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结束三国分裂)、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头衔是文皇帝,这在开国皇帝中更为突兀。虽然曹魏的实际开国皇帝曹丕的头衔也是文皇帝。但是杨坚和曹丕不一样,曹丕虽然是曹魏的开国皇帝,却完全是守成之君。曹魏的江山可以说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曹丕在疆域上确实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因此,曹丕追求曹操为武皇帝,被文皇帝称为文皇帝是完美的。
杨坚出身将门世家,曾与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并多立战功。更重要的是,杨坚在位期间平定了陈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然而,杨坚却被杨广称为文皇帝。最大的可能性是,杨光想在成就(拓展领土)上超越杨坚,把吴皇帝的死后头衔留给自己(吴皇帝比高皇帝更能突出“武术”的一面,杨坚的寺庙头衔是高祖,所以杨光也会避免使用高皇帝的死后头衔。比如晋朝有庙号高祖,但都没有高皇帝的头衔)。
杨光是一位非常快乐的君主。他不安分,喜欢辗转反侧,甚至鄙视他的父亲杨坚(杨坚不容易征服,更希望民生稳定,更多地采取抚养周边民族的手段)。杨光成为皇帝后,他建造了土木工程,建造了东都洛阳,修建了大运河,并频繁发动战争,如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事实上,杨光与汉武帝刘彻相似。他们都是军国主义者,喜出望外,滥用民力。
然而,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却擦身而过(史载:海内浪费,户口减半)。继汉武帝之后,昭宣二帝也被称为贤君。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稳定民生,使曾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西汉王朝恢复了一些力量,历史上被称为“昭宣中兴”。然而,它已经无法逆转西汉从繁荣到衰落的衰落。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可见汉武霸业背后的沉重代价。
杨光没有汉武帝那么幸运。他不仅失去了父亲杨坚的“开皇之治”,也失去了大隋江山。如果隋朝能逃过二世而死,杨光很有可能获得“武帝”的称号。
隋朝如果不是二世而死,会给杨迪皇帝取什么死亡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