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的历史似乎更加清晰。夏朝之前,我感到茫然。知道之前有一些部落领导,比如黄帝、朱旭、皇帝、唐尧、虞舜,但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且,根据《史记》,夏朝以前是禅让制,夏朝以后是世袭制。政治制度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是太突然了?
[img]632117[/img]
(黄帝雕像)那么,夏朝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事实上,由于《史记》等官方历史的刻意强调,我们或多或少地将夏朝与以前的历史分开了。我们觉得有一个明显的边界。事实上,没有这样的边界。换句话说,夏朝和以前的朝代没有太大区别。
总的来说,夏朝和以前的朝代都处于从原始社会部落制度向奴隶社会城邦制度转变的时期。
由于新石器的广泛应用,甚至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食品也比以前丰富得多。这样,部落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人们的寿命也会增加很多。
由于人口的增加,战斗将不可避免地比以前更加频繁。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比以前更大了。在战斗中,为了加强部落的力量,部落和部落将联合起来打击敌对部落。
在战争过程中,胜利后,必然会获得大量的俘虏。过去,当生产力低下,没有农业生产时,这些战俘大多会被杀死。当农耕生产发达时,这些战俘就成了奴隶,战胜者强迫他们在土地上耕种。与此同时,当部落拥有一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能够维持生存时,部落就会定居下来,建造城镇。因此,形成了奴隶社会的城邦制。
[img]632118[/img]
让我们来看看部落联盟首领的形成过程。当部落还很小,以家庭为单位时,部落首领一定是部落中最强大、最聪明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着每个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当部落形成联盟时,整个部落联盟的领导人必须是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领导人。当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变得虚弱、精力和智慧不足时,它将不可避免地被这个部落或外部落更强大的首领所取代。
《史记》说,夏朝前,部落联盟首领采用禅让制。禅让的标准是依靠德行。若德行良好,则可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如果德行有损失,就需要放弃领导地位。但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并非如此。在这本史书中,据说唐尧老了就被虞舜夺位了。虞舜老了,被大禹夺位。事实上,《竹书纪年》中描述的场景似乎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形态。
为何这么说?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第一,夏朝建立后,整个部落(方国)的首领实际上也在不断变化,但从来没有依靠“德行”来选择君王。夏启年纪大了,儿子武观不断造反,试图推翻夏启,自称王。后来夏启把王位传给太康后,东夷部落的后羿夺取了太康的政权,建立了傀儡王中康。中康死后,后羿取代了中康的位置。但后来后羿也变老了,所以少康打败了后羿,夺走了王位。
(夏启画像)虽然《史记》记载太康失国后羿失国时,都以为是贪玩好玩,沉迷于狩猎或玩耍,所以政权被夺走。也就是说,《史记》试图从“德行”中解释王位更迭的问题。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显然是弱肉强食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原始时期较早的过程相一致。由于夏朝与较早的原始部落时期一致,姚舜禹的“禅让”在中间多了一个,显然非常突兀和不合理。
第二,除了中原夏朝之前的“禅让”外,其他地区的原始社会也没有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禅让”。例如,在古蜀国,开明氏因治水有功而取代杜宇氏为首领。杜宇变成了一只杜鹃花,飞到西山,因为想念家乡,日夜哭泣,以至于最后喉咙哭了出血。显然,这是一场明显的政变。政变与《竹书纪年》中提到的尧老后,舜幽囚尧去了偏远的山区,完全一样。
@ 夏朝以前的社会形态其实和夏朝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我们人为地划了一条线,把夏朝和以前分开了。
夏朝以前是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