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的魏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绝对霸主。
在魏国第一任君主魏文侯时代,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国变革率先在魏国蓬勃发展。李悝、吴起强兵、西河学派不断为他们提供军政人才。当时魏国领导三晋,压制秦楚,简直无敌。不幸的是,随着文侯、李悝的相继去世和吴起的离开,魏国一天比一天差,一路走下坡路。只能靠爸爸积累的老基子硬撑场面,叫霸主,其实百弊丛生,再也没有过去一呼百应的气势。
魏武侯六年(公元前381年),由于魏、赵、韩联合伐楚伐齐战争分赃不均,三晋联盟破裂,赵、韩不再是唯一的魏国马首。
魏武侯16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但没有立太子。公子与公子争权斗争缓慢。根据魏国东西两部分的土地长短,韩赵趁机攻入魏国,干涉魏国内政。如果韩赵国君后来因意见不合而退兵,魏国即使不分裂,也一定要割地赔偿。无论如何,经过这场大乱,魏国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突然从三晋盟主的宝座上掉了下来,好生灰头土脸。
韩赵退兵后,公子即位,这个魏,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称王的诸侯——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后,对韩赵二国的背盟非常恼火,于是发起了疯狂的报复!
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军在怀邑(今河南五指县西南)击败赵军,杀死公子缓慢,平息内乱。
魏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魏军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十里)击败韩军。
图:魏国鼎盛时期地图:魏国鼎盛时期地图
三晋不和,正是齐秦所乐见,于是他们趁机反复出师,轮流找魏国麻烦。
魏惠王两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河南清丰县南)。
魏惠王五年(前365),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县),夺取该地。
魏惠王七年(前363年),秦军绕过魏国的河西精兵,韩国绕道攻入河东。结果,他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击败了河东魏军,斩首6万元,几乎将魏留在南边境,以威慑韩楚军队。幸运的是,赵不顾过去的嫌疑,派兵急救魏,解决了秦的包围
。
石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秦军大败强魏。周天子特别赠送了福福的服装(绣有黑、白、蓝图案的中国服装)给予秦献公奖励,并让秦国主宰,以抵御三晋日益增长的霸权。
图:富富之服
这场战争,魏国失去了霸主的面子,现在日落西山之势,惠王羞怒交集,在朝廷骂诸将浪费!
我们可以看到,魏惠王即位以来,为了保住他岌岌可危的霸位,他多次向韩、赵、秦等国用兵。不幸的是,效果很差。他不仅没能挽回面子,还伤害了国力。这一切的原因似乎是表面上缺少好将军。事实上,主要原因是他的战略和外交错误。
[img]631508[/img]
在霸权不强的情况下,在中原腹心恶劣的地理条件下,魏惠王最好的办法就是继承魏文侯的“近交远攻”政策,团结三晋,共同选择主攻方向发展,而不是像魏武侯、魏惠王那样自毁联盟,称王称霸,四面攻击,到处树敌。此外,虽然秦国被吴起折腾,实力远不如魏国,但毕竟民风彪悍,士兵也极其勇敢,孝公两代国君发展迅速。魏若轻开战不划算。最好的办法就是和韩赵联合起来,继续向西发动小规模入侵,一点一点的疲惫、压迫、拖垮、蚕食,最后和韩赵分手。你可以把商业场所分配给韩国,让他们为楚国辩护;把一些县交给赵国,让他们抵抗义渠和匈奴;魏国占据了关中的核心区域。这样,他就可以进攻、撤退和保卫。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他将能够统一世界。
可惜这个策略见效慢,太务实,没有轰动效应,为急功近利的魏人所不接受。当时,秦国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国家。人口稀少,民俗荒凉。文化弱后,物产贫瘠,看起来一点油水都没有。魏根本没有意识到,秦虽然贫弱,但其地理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其山河四塞,12秦关,战略深度比晋三的“表里山河”更好,更适合集权管理。事实上,经过这一教训,1000多年后,李渊学变得聪明起来。他最初是从山西晋阳(原赵国老都)开始的,但他选择先向西攻占长安。关龙稳定基础后,他东出进取世界。
事实上,客观地说,魏惠王的经济能力远远高于他的战略能力。即位后不久,他迁都大梁,将魏国发展中心迁至中原,挖掘差距,大胆实施黄河开发灌溉计划;并任命著名经济学家、大商人白圭,负责国民经济建设,使魏西农业和商业更加发达。然而,在战略外交方面,魏惠王一再感到困惑和失落。最终的结果是浪费了他最终积累的国力,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在下降。
[img]631509[/img]
当然,魏惠王本人从来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所遭受的所有挫折都只是缺少像吴起这样的天才。他大举招人,日夜面试各大高校优秀兵法毕业生,求才若渴。
魏惠王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这些国王大多很有才华,经常夸夸其谈,聪明多谋。事实上,他们雄心勃勃,才华横溢,外宽内忌,气量狭窄,欲望少断。汉元帝、袁绍、宋真宗、明崇祯等后代都是这类人。他们非常困惑,经常被世界误认为英雄,直到最后我们发现国王越聪明越可怕,他们认为聪明,不听任何意见,如果整个战略方向是错误的,他们越努力,越进步,越勤奋,最终失败越惨,死得越快。
与此同时,秦国的新君秦孝公也在招人。他终于召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商鞅。可笑的是,正是魏惠王没有注意到他,所以商鞅去了秦国。更可笑的是,当时魏总理的叔叔多次推荐商鞅,说如果不能用,就会被杀,但魏惠王不仅没有,甚至对杀这个人也没有兴趣。可笑,麻木,讽刺。
魏惠王不需要商鞅。在我看来,这是他求才的方向。因为他的军事挫折,他想召唤一位著名的将军,而不是一位严厉的法家。然而,他不知道所有的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制度不好。不管他怎么打架,他都是空的。
[img]631510[/img]
就在这时,高人鬼谷子的高徒庞娟来了。在采访中,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和战术素养受到魏王的高度赞赏,因此庞娟很快被崇拜为魏将军。魏王立即将一名不知名的大学毕业生提升为全国军事指挥官。他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非正式的人才!
不幸的是,有时候,求贤若渴,假装伯乐也没用,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再不拘一格又怎么样?
魏王舍商鞅用庞涓的决定改变了整个战国格局和历史进程。
如果说商鞅是一副猛药,可以让国家兴利除弊,积累经验,逐步跃升;那么庞涓就是一种兴奋剂,足以让国家在短时间内勃起,疯狂消耗hp、mp秒杀boss率先破关。
为什么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不灭最弱的秦国,占据最佳地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