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张毅、白起、吕不韦、李斯等士子都为秦帝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是不是赢家卸磨杀驴?事实上,在中国2000多年的皇权制度下,作为一名政客,就像骑在老虎的背上一样,进退都是生死大事。对于功高震主或皇权政治游戏下的失败者来说,没有安全的退出机制,他们往往以死亡的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img]631816[/img]
事实上,由于他的精明,张仪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登基。张毅和武王以前有过矛盾,所以第二年,张毅离开秦去魏,并于当年5月死于魏。事实上,张仪是个例外。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之间游说,最终成功避开了武王的报复,最终在魏国稳定而终。但对于那些不能逃离其他国家拯救生命的政客来说,没有这样的退路。
[img]631817[/img]
白起之死,很多人都觉得可惜,当然也有人觉得他活该,是他一生杀戮无数的报应。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白起死时已经70多岁了(白起生年有疑问),他一生的主要成就贯穿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从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为秦国立下不朽的功绩。长平战争结束后,他与秦昭襄王、范菊领导的文官集团发生了重大分歧。
白起、吕不韦、李斯都为秦做出了贡献,也就是说,他们为秦做出了贡献。面对个人与邦国命运、个人名誉与国家荣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很明显,在他们心中,个人命运和名誉荣辱远高于邦国未来的命运。
张仪、白起等都是大秦功臣,为什么不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