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赵括真的合适吗?白起提到他恨得牙痒痒!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有趣。根据考古学发现,纸张虽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直到东汉蔡伦改进了技术,并发明了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纤维废料蔡侯纸,人们慢慢地用纸。
[img]630841[/img]
纸张直到魏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洛阳纸贵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典故。这样,纸上谈兵典故不应早于魏晋。毕竟,在此之前,这个成语可能不得不改名简上谈兵、竹上谈兵或帛上谈兵了。
有人认为,纸上谈兵可能来自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实践。
而且最接近纸上谈兵四字的是明初文人刘三吾在《湘南杂咏》中写的鄂垣只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总之,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纸上谈兵写的是战国人物和故事,但这个成语的诞生可能离战国时期很远。这也说明成语的诞生有强加附会的意义。
纸上谈兵这意味着空谈理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衍生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秦赵交锋时,赵国将领廉颇来取守城战略,引起赵王不满,临阵换帅。将廉颇名将改为熟读兵书的赵括,赵括是赵奢名将的儿子,但他的名声恰恰相反。赵奢以其出色的军事能力而闻名,但赵括因输掉长平之战而被加入纸上谈兵的嘲讽。
然而,这场关系到两国长期发展综合国力的战役真的只怪赵括吗?为什么赵括输了?他真的是个庸才吗?
@ 一起了解一下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背景。
55年(前260年),秦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与赵国发生冲突。秦国左舒长王米攻打赵国,而赵军主将廉颇则无法坚守。
事实上,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廉颇筑起高墙,消耗对手的战术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这样的战术也是对自己国力的考验。战争后期,赵国向其他国家借粮,说明缺粮,难以长期持有。赵向秦求和,但未能说明赵王急于结束战争,赵王对廉颇的作战方式不满。秦国丞相范菊在赵国散步的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孝成王果然相信,便改派赵豪的儿子赵括为主将,统领赵国军队。
[img]630842[/img]
这时,赵国丞相林相如劝诫道:如果胶柱鼓瑟耳,王以名使括。括徒可以读父亲的书传,不知道合变。也就是说,赵括可以了解父亲赵奢的兵书战术,但不能理解和灵活。
然而,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却坚持以赵括为将,让他主动出击。
林相如认为,虽然赵括从小就学习了兵法,但他很容易行军。但他很自豪,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在战争中超越他。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过军事事务。虽然赵奢没有问题打败他,但他不认为他的儿子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他回答说:兵,死地也,括易言之。使赵不会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必括也。赵括真的很有天赋,但他觉得自己太好了,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了。赵豪敏锐地预测,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带领军队战斗,赵军将失败。
赵孝成王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国王。毛遂说他不能领兵。赵孝成王不得不领兵,导致失败。赵括的父母说赵括不行。赵孝成王不得不领导赵括。认识人真的很特别。
[img]630843[/img]
赵国换将,秦国呢?秦国也换了将军。开始秦国的将军是王米,这大概就是赵王敢换将军的原因之一,可能认为秦国没有把主力放在战争中。然而,秦国却悄悄地用白起代替了将军。白起一生无败,军事能力过硬。即使是廉颇和赵奢也未必能赢他。作为军事小白,赵括遇到这样的对手也是无奈的。当时秦国把所有15岁的男孩都纳入战争,举全国之力对付战役。另一方面,赵王与秦王对峙三年,却没有积极争取支援。
然而,赵投资了大约45万兵马,也投入了资金。众说纷纭,有人说50万、60万、100万。但不管是哪一个,都比赵国多。
赵括到达战场,改变了原来的指示,带领士兵主动出击。秦军刚到的将军白起已经准备好了。他首先假装失败,吸引赵括全力追击,然后派一支部队绕道到赵军后面,形成了一种包围的局面。随后,白起与骑兵分开,使他们相互孤立,陷入恐慌。
@ 白起又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这一系列的策略让没有领兵经验的赵括无暇应对,不得不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战力大大降低,士卒离心。于是赵括孤注一掷,率领精锐冲杀,最终被射杀。史载: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随后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死亡45万。
赵输了,但秦秦卒虽然破长平军,但死者有一半以上。赵败了,但秦的损失也很大,赵括打不过白起,但也没有让白起好转。
赵括的军事能力没有更多的历史记录。但结果,当赵没有优势时,他恨得牙痒,大约不是一个只知道理论而不知道如何练习的人。白齐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了几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足以死。对长平之战也有太深的感触。
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赵括真的合适吗?白起提到他都恨得牙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