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汉武帝打了几十年都消灭不了匈奴。为什么唐太宗只需要3000人就能消灭突厥?然而,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困难是不同的。
01 汉武帝攻击匈奴的路线
汉武帝攻击匈奴的主要路线
汉武帝早期,匈奴猖獗到极点。汉武帝决定放弃以和亲为主、以防御为辅的国家政策,改为坚决打击的战略。这意味着汉军不仅要在边境线上与匈奴的小股力量摩擦,还要深入沙漠寻找主力,歼灭它。
[img]631934[/img]
对汉武帝来说,面临着这两个挑战:一是骑兵军队的建设,二是汉军不熟悉沙漠地形。@ 在攻击匈奴的早期阶段,汉武帝对李光和其他与匈奴作战的经验丰富的老兵寄予厚望。然而,事实证明,他们一进入沙漠,就处于被动状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没有收获。
难得的是,汉武帝派老兵出去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培养年轻的将军。在关市攻击战中,第一次出征的年轻将领卫青给汉武帝带来了好消息,卫青首次采取了迂回战术。新战术显然使匈奴无法适应,因此受到了创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天才少年霍去病诞生了。使用匈奴参谋后,沙漠不想阻止汉军的铁骑。汉武帝欣喜若狂。
在找到有效的攻击匈奴的方法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朝收复了河套之地,开辟了河西四郡,最后直接在法庭上捣乱黄龙,封杀狼居中山。在过去的几年里,汉军的铁骑向西走了1000多公里,向北走了几千里。
[img]631935[/img]
前119年西汉地图
由此可见,汉武帝主动深入沙漠寻找和打击匈奴主力军。对于当时对沙漠一无所知的汉军来说,可想而知其难度系数。更重要的是,魏青和霍去病不仅发现了沙漠的地形,而且为后代有效打击匈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汉武帝和参与战斗的士兵都是重创北方游牧民族的创始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代代相传。
02 李世民攻打东突厥的路线
[img]631936[/img]
626年唐朝地图
隋朝时期,突厥发生内讧,分为东西突厥。@ 唐代歼灭的突厥只是东突厥。
换句话说,唐朝充分发挥了汉初大将韩信的战术。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突厥军队压力20万,距长安城仅40英里。李世民布下疑兵,与杰利可汗并肩作战。杰利可汗相信这是真的。接受唐代金丝财产后,双方结下渭水联盟,东突厥退役。
不久之后,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内乱,薛延陀、回归、拔野古等部门纷纷背叛。唐朝立即采取行动,支持薛延陀可汗和突利可汗,以对抗颉利可汗。
屋漏偏逢连夜雨,东突厥又遭遇了难得的暴风雪,牲畜大面积死亡,国内饥荒,民族逃离生存。这时,东突厥可谓人不聊生,狼烟四起。
在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下,唐太宗下令讨伐东突厥,对东突厥虎视眈眈已久的唐朝终于等来了好机会。
[img]631937[/img]
公元629年秋(贞观三年),李靖率领李积、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东突厥。
1)李靖率领3000名精兵从马邑出发。杰利可汗认为唐军一定是军队的压力,上下恐慌。李靖让离间计买下他的亲信康苏密,然后趁夜突袭定襄郡。杰利可汗匆匆逃到歧口;
2)与此同时,李积从云中出发,在白道重创东突厥军,颉利可汗退守铁山,只剩下数万残兵;
3)杰利可汗为了来年东山再起,想要求和换取生存的机会。没想到唐朝会计就计,东突厥又上演了韩信灭齐的那一幕。唐太宗派使者安抚杰利可汗。与此同时,李靖率领军队突然杀人,仿佛从天而降,毫无防备的东突厥军队四散而逃。李靖杀敌过万,李积在歧口设伏,拦截逃往北方的杰利可汗。杰利可汗被捕,其他大酋长全部投降,东突厥宣告灭亡;
四、白道、歧口均在定襄县(今呼和浩特市),可见东突厥军在边境。
公元630年唐朝地图
通过对上下两张地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唐太宗发动的歼灭突厥战争实际上是多少战区。
结语
通过汉代地图(前130年) VS 前119年,唐朝地图(626年) VS
不难看出,汉武帝攻击匈奴的难度与唐太宗攻击东突厥的难度明显不同。
1)进攻区:汉武帝分别向西向北1000多公里,匈奴直接插入法庭;唐太宗的作战区只在北边境的定襄县;
2)敌人战斗指数:匈奴压制中原北部约70年,势头强劲;突厥在公元583年刚刚分为东西两部分,而与唐朝竞争的东突厥在公元627年内部分崩溃分析。与此同时,它遭遇了自然灾害,人们四处逃跑。可想而知,它的战斗力指数和强大的匈奴是强是弱;
3)地理:汉武帝第一次深入沙漠,中原以前对那里一无所知;有了汉朝的先驱,唐太宗已经熟悉了沙漠的地形,当时的战场只在双方的边境。换句话说,他在家里打仗;
4)经验:汉武帝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深入沙漠,主动攻击游牧民族;从唐代对东突厥作战的细节来看,几乎是本地作战,汉初将军韩信的战术贯穿始终。
此外,李靖的3000名精兵只是拉开了进攻东突厥的序幕,而不是一锤定音。
汉武帝打匈奴和唐太宗打突厥有什么区别?唐太宗为什么要歼灭突厥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