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上,有一个被忽视的角色,那就是东太后慈安,她和慈禧一起垂幕听政。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她的存在似乎是一个错误,她的窗帘更像慈禧的道具,最多是一个同情和可怜的角色。事实上,这是一个致命的误解,慈安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总理后宫,荣宠
慈安,牛虎禄,满洲黄旗人。16岁入宫时被封为嫔妃,4个多月后以火箭般的速度登上皇后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非常罕见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慈安在美貌、气质、修养、性格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那以后,慈安开始了总理的后宫和母亲的世界生涯。
咸丰帝迷人多情,后宫聚集了许多上品女性,要管理这一群体,让皇帝的这些女性“安居乐业”,难道不容易吗?
这就要求皇后具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有效处理与妃嫔和丈夫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她将成为整个后宫和世界女性的榜样。慈安显然很优秀。历史上她说:“素贞”。
“贞”,为“正”、为了“决定”,即坚定的意志,坚持正确的道路,忠诚,强烈的节日;“贤”优雅、美丽、安静,意味着慈安没有野心,看不到嫉妒,只做他们应该做的,不超过雷池半步。因此,她受到了包括皇帝本人在内的广泛尊重。
为了避开英法侵略军,咸丰帝的死亡热河避暑山庄,烦恼无法释放,经常带着太监、宫女等周围的人出气。一方面,慈安担心丈夫的内心痛苦,时不时地安慰和解脱水;另一方面,面对这些无辜的奴隶,试图表达和安慰。咸丰帝看到大好河山惨遭涂炭,却无法改变分毫,无奈之下以自虐式自娱得过且过。他亲笔写下“和乐道人”四个字,让人挂在卧室里。大臣和妃嫔都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只是焦虑在心,没有人敢说服他们。只有慈安听到这件事后才劝不要,命人把字摘下来,皇后的劝诫让皇帝慢慢平静下来。
大象是看不见的,长流苏在手
太监安德海是慈禧的亲信,聪明聪明。慈禧非常宠爱他,安德海可以说是骄傲的,火焰熏天。在七年的冬天,他实际上张开灯,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并正式嫁给了徽班美女马赛花作为妻子。慈安对此视而不见,闭上一只眼睛,从来没有说过任何话。然而,安德海错误地看到了慈安太后的耐力和决心。
慈安是一个安静的人,对权力和政治不感兴趣,但陡峭而紧迫的现实迫使她选择站在一边。她在中宫多年的法律地位很难动摇,她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她是一个重量级砝码,加入哪一方,哪一方会获得绝对优势。结果,她选择了皇帝,慈禧和易诉。很快,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灰飞烟灭,从此两宫太后的垂幕听政拉开了序幕。
慈安很超然,不喜欢政府事务,所以让慈禧去做,也很放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随意做任何事情。慈安仍然有最终决定权。虽然她也是太后,但慈安很优秀,受到礼仪制度的约束,慈禧不敢超越。因此,在这两个宫殿的联合窗帘时期,政策仍然相对明确。
咸丰皇帝死后,现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他生前设计的两宫太后和小皇帝的政治地位与顾命八大臣平衡的政治形势未能实现。首先,由于八大臣的专长和傲慢,政令根本不与两宫太后讨论,认为妇女的政治违背了祖先的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责骂年轻的皇帝。这无疑引起了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的极度不满,两个尖锐对立的政治集团很快就形成了。
八年八月,安德海借江南买龙衣的机会,足足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大肆索要供养,甚至召训地方官员。自以为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尤其是“太监不能出宫”的铁律。结果山东巡抚丁宝真一上奏,慈禧虽有意保护,但慈安却“立命杀之”。朝野上下都拍手称快。慈禧再心疼,也不敢公开对抗理直气壮的大当家,更不敢对抗黄煌之祖训。小事不在乎,原则永远不会让,这就是慈安。
慈安联手慈禧,朝内依靠奕奕䜣、文祥、日仁等大臣封疆启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优秀汉将,内外相维,朝政清明,使同治年间出现“中兴”。
大智若愚,深谋远见
根据朝廷的规定,当皇后没有孩子时,其他被选为王子的妃嫔的儿子必须继承给皇后,才能成为皇后的儿子。王子应该由皇后的亲戚抚养,但生母无权保养,甚至不能随便看一眼。
然而,两个女人挂着窗帘,皇帝还年轻,正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然后按照旧的规则会有缺点。慈安就是这样做的:她下令关闭其他宫殿,请生母慈禧和她的母亲同居,共同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虽然这破坏了宫殿的规则,但她的专一监护权也被分开了,与皇帝的情感培养也增加了难度系数和不确定性,这显然对她不利,但对整体情况有利。难道不怕亲生母子朝夕相处,架空自己吗?看看慈安是怎么说的!
“我的两个寡妇抚摸着一个孤子,设置了一个不幸的奸夫,利用这个机会制造语言,在中间玩耍,世界上的大事就会消失。今天睡在一个地方,日夜见面,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诽谤为什么要感兴趣呢?”在这一端,我们可以看到慈安的愿景、思想、宽容和整体意识。
慈安谦虚慈禧,但不是摆脱抚养和同治幼帝的责任,而是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关心和爱她,比生母慈禧更敬业、更善良。因此,同治对慈安皇太后更加尊重和亲近,他们更像母子。慈安和慈禧在同治皇帝选举后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慈安看中了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漂亮、姿态敏慧的凤秀女富察氏。慈安没有无原则地随声附和,但也没有武断行使她的否决权和决策权,而是把权力交给同治皇帝自己选择。皇后地位重要,与整个朝政形象、得失、兴衰有很大关系。历代正反经验教训很多。这就是慈安之争。慈禧也看中了这一点,也没有妥协。慈安把选择权交给了皇帝本人,一方面可以避免两宫分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正无私,让慈禧和内外臣工心服。结果慈禧认输了。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慈安在同治皇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对朝廷政策的罕见影响。
慈安的猝死对清朝的影响是致命的。从那时起,慈禧独自掌权,只有我独自尊重。毁灭只是早一天晚一天。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慈安没有早逝,清朝的历史可能会被重写。
慈安太后荣宠不衰。如果她没有死,清朝的历史会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