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顺天”就是遵循天意,不可逆转。《易经》提出,有修养的人要抛弃恶扬善,禁恶从善,服从天意。看来天意一定是美好的。《易经》这句话暗示着一个人只要服从天意,就应该坚守的道路。孟子倡导天下有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在古人身上,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符合天意,他们必须低头看地面,仰望天空。后来,天意有了具体而真实的含义,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具体到明清时期,皇帝称自己为“顺天府”。他们的君权神授和君权天授的味道不仅明显;他们为天堂而行,不能违背的意图也很清楚。
顺天府的地位明显不同,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特殊,权贵官宦云集,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那顺天府到底是怎么设立的呢?它具体管辖什么地方?管辖什么?
明初,顺天府被称为北平府。朱棣迁都北京后,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朱元璋去世后,他把王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在大明立国中立做出巨大贡献的燕王朱迪非常不服气。为了争夺王位,朱迪发动了一场艰难的战斗。建文帝朱允炆显然没有比较优势,在与朱迪的对抗中输了。朱迪征服了首都金陵,登基称帝。
虽然金陵城非常繁荣,但朱迪特别喜欢北平。他在那里努力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强大的资源。北平已经成为他独自主宰世界的起点,是他政治梦想的萌芽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点地区。
皇帝的屁股还没坐热,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并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朱迪把自己当皇帝的理由做得很大。顺天府成为政治中心。
起初,顺天府管辖四州,二十三个县。通州(三河、武清、香河、涉县四县)、涿州(下设房山县)、霸州(大城县、文定县、保定县)、蓟州(玉田县、遵化县等四个县)除此之外,还有万平县、大兴县等十一县。当时顺天府的范围比今天的北京城要大,也要偏东。大约是北京、天津和廊坊的大部分地区,也涵盖了河北省唐山市和保定市的部分地区。
明朝时,顺天府的统辖区不断调整。1514年(正德九年),顺天府统辖五个州,二十二个县。
朱迪定都北京后,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县被选为皇帝的千年吉地——皇陵建设区。当时,皇陵建设是国家重点项目。自秦汉时期以来,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他开始用三分之一的国家税收来建造自己的陵墓。皇陵的过度建设浪费了大量的物质、人力和财政资源,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朱棣被选为明代皇陵区后,为缓解矛盾,将昌平县提升为昌平州,将怀柔、顺义、密云三县设为昌平州下辖县。
明末顺天府仍管辖五个州、二十二县。虽然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管辖范围与明初基本相同。
皇帝成功地顺天府,政出顺天府。顺天府自然是晴雨表,是指挥棒,是无数官员仰望的中心。
宫殿位于顺天府,顺天府尹(顺天府最高行政长官)能管理宫殿里的那些事情吗?
永乐时期,陈谔担任顺天府尹。陈谔是一个棱角分明、不可低头的人。在一次旅行中,陈谔无意中碰撞了王子朱高炽。王子怨恨并向朱迪抱怨。出乎意料的是,皇帝严厉批评了他的儿子,并没有调查陈谔。朱迪告诉他的儿子,顺天府尹是人民世界的父母。他怎么敢不尊重他呢?
朱迪是个大师。他不仅教育了王子,而且提高了顺天府的地位。然而,这种态度相当于承认顺天府尹的“父母官”地位和对北京师范大学的管辖权。
顺天府能够管辖皇宫,说明它的地位很重要。清朝时,皇帝在天农坛春耕夏耕,不得不向顺天府辖区内的宛平纳税。
顺天府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知府,其具体管理事项和管理人员也非常重要。顺天府不仅要负责京师的日常行政治安事务管理,还要负责辖区内人民的教育、科举考试、粮食运输、祭祀活动、社会救济等事务。顺天府的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富尹和中等人各司其职,互不交叉。
[img]629385[/img]
作为京师重地,钟明鼎食之家云集,各种势力复杂。顺天府尹负责京府大事,领导府丞、推官等衙门官员。他是全国的领导者,普通人很难胜任这个角色。
为了保证顺天府尹的权威,朝廷往往在这个岗位上高度匹配,经常让二品大员担任顺天府尹,顺天府尹建制正三品。比如明朝多次安排二品布政使担任顺天府尹。
然而,在明朝中后期,顺天府被怀疑拥有一个大座位,皇室压制了顺天府,顺天府正在衰落。
明朝顺天府是如何建立的? 它具体管辖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