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五石散,也叫冷食散,不是孙思邈发明的,而是汉代的张仲景。很多知识渊博的人肯定会不屑地指责我。你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在这里,我想展示一下我的定位。事实上,我是一个科普历史学家。通常,我写文章的错觉是读者是非历史专业的正常读者。请专业人士离开!
中国民间读者大多关注政治史,而不是文化史,尤其是医学史。
继续说下去,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而孙思邈的代表作是《千金方》。两者有什么区别?对于像我们这样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我说起来很难,估计你听起来也很难。一般来说,“千金方”是各种处方的集合,可以用来看医生,也可以用来治疗读者的症状。《伤寒杂病论》理论性较高,也有实践性,但主要目的是治疗伤寒病。
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按照这种说法,“千金方”的治疗范围更广,更直接,救的人越多,其实不一定。《伤寒杂病论》发生在汉代。当时社会动乱频发,战争频发。伤寒是最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大规模人口伤寒常死亡。
写完《伤寒杂病论》后,张仲景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因此,人们称张仲景为医圣。相对而言,孙思邈只被称为“药王”。在中国古代的尊称体系中,“圣”是最高的赞誉。
五石散是张仲景在处理伤寒时发明的。伤寒最大的症状是痢疾。说白了,应该是腹泻。这种症状一般与肠道疾病有关。五石散是一种调节肠道的药物,由紫石英、白石英、红石脂、钟乳石和硫磺组成。(来自非专业人士的盲目猜测)
@ 五石散在治疗伤寒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汉代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在唐代孙思邈的时候会毁了他呢?
五石散的牛叉之处在于,本来以为是用来治疗伤寒的,结果这种药有很多副作用,简直令人着迷。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这种五石散的副作用。我们当然不会相信,吃了五石散后,男人会变得美丽,每个人都会爱美。如果我们想说中国古代男人最喜欢美丽的朝代,那就是汉朝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男人特别提倡飘飘的感觉。长期服用五石散后,人们会逐渐变瘦,这样衣服就会显得宽松。此外,吃了五石散后,他们需要散热,不仅脸红润有光泽,所以更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img]628209[/img]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不允许这些知识分子参政,甚至不谈国事。这些无所事事的人开始追求其他东西,比如长生不老。吃五石散不仅能让人感觉像仙风道骨,还能让人感觉迷幻。
然而,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在药物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反,他们认为这是成为不朽的前兆。追求长生不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长期热点话题。五石散已成为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工具。
就这样,魏晋时期的许多著名学者,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竹林七贤、让梨孔融、才华横溢的谢安等,都喜欢吃五石散,吃药也有一股清流。
与这些名人相比,吃五石散至少是为了追求清流,而有些人吃这种东西还有其他目的。例如,曹操的女婿何晏以五石散作为春药而闻名。苏轼曾在自己的《东坡志林》中提到:“世界上有吃钟奶乌喙、纵酒求长年的人,从何晏开始。严少而富贵,所以吃冷食来帮助他的欲望。”具体效果不得而知。
之@ 孙思邈临死时,要求徒弟毁掉五石散,防止大家服用。事实上,他也觉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一直痴迷于五石散的氛围。长期服用五石散的副作用极大。不可能一直寻求长生不老。关键是这个东西还是上瘾的。一旦被感染,就像吸毒一样。
孙思邈作为“药王”,为了救死扶伤,看着这么多人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死,自然希望做点什么。
当然,五石散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民间常见的药物,要毁掉也不容易。
无论是医圣还是药王,他都能治愈疑难杂症,但却无法治愈人们想成仙的心病。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要抵制张仲景发明五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