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黄巾起义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演义》的开篇故事是在黄巾起义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么,黄巾起义作为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为什么会爆发呢?为什么东汉王朝因为黄巾起义而灭亡?
黄巾起义爆发后的情况
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聊生
正如《明朝的那些事》所说,“中国人民一直在忍受,无论什么样的艰难灾难,只要有一顿饭,他们就会忍受,不到最后一步,就不会走叛乱的道路。”因此,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在人们无法生存的情况下爆发的,黄巾起义也是如此。
[img]627546[/img]
外戚、宦官和小皇帝使东汉长期移动
1、政治长期不稳定。纵观整个东汉历史,“外戚”和“宦官”是根本绕不开的两个角色。因为大部分皇帝都很年轻,从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开始,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让这个王朝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是士大夫和外戚联合对抗宦官的两次“党囚之祸”,严重动摇了这个王朝的统治基础。汉灵帝继位后,更宠信宦官,导致东汉王朝从上到下陷入混乱,统治处于崩溃的边缘。
[img]627547[/img]
2、汉羌百年战争。汉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初就陆续将羌族迁徙到陇西、天水、扶风等地。东汉永平的第一年(58年),在窦固等人攻破青海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将他们迁往关中地区。内迁西羌经常与河西走廊和陇西当地汉朝人发生冲突。此外,西北地方官员的残酷和暴力导致了西羌部落的叛乱。西羌人屠杀汉人,汉军也屠杀西羌人。双方的不良关系使西羌成为匈奴以来东汉的第一外患。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仅花费了巨大的成本,而且使得兵役繁重,人们早已怨声载道。
3、土地合并严重。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史上的王朝永远无法摆脱土地合并的问题,土地合并的阴影总是在每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中看到的,东汉也是如此。土地合并的出现也使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力量,然后形成了士族和贫困家庭的两个阵营。由于士族长期掌握着土地和权力,自然引起了贫困人民和世界各地的穷人的不满。
4、瘟疫继续肆虐。在东汉末年的短短30年里,只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爆发了12次。曹植的《说疫气》说:“每个家庭都有尸体的痛苦,房间里都有哭泣的悲伤,或者关上门,或者失去家人”,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惨景象。即使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也曾悲痛地回忆说,他家有200多口人,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洛阳是东汉的首都,瘟疫直接夺走了一半以上人的生命。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东汉末年的人们不再谈论生活。因此,在张角“天已死,黄天当立,年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言论影响下,大量人民脱颖而出,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爆发。
为什么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迅速分崩离析
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未能完全推翻东汉王朝,但它无疑已成为东汉灭亡的导火索。黄巾起义平定后,各地的英雄共同崛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最终在建安25年(220年)被曹魏取代。那么,为什么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后迅速崩溃呢?
13刺史部(13州)
1、三级行政制度的弊端。从秦朝到西汉,朝廷普遍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期,为了消除地方王子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朝廷开始实施“推恩令”,导致一级行政区大幅增加。西汉末期有103个县,1587个县。由于一级行政区数量的增加,朝廷管理更加困难,汉武帝在县上设立了13个监察区,称为13个刺史部(13个州),由监察刺史管理,初步形成三级行政制度(监察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军事权力、财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东汉基本继续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监督刺史的权力开始扩大,成为拥有军事权力、财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国家牧羊人,而最初作为监督区域的国家开始成为真正的行政水平,从而形成了“州县县”三级制度。由于大权在握,黄巾起义后逐渐脱离朝廷控制,最终导致世界大乱。
利用黄巾的混乱,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2、门阀士族的崛起。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民间土地的严重合并,拥有大量土地的强人开始崛起。随着这些强大家庭成员逐渐进入朝廷,他们形成了一个门阀士族。这些门阀士族不仅有一定的力量,而且有一定的私有财权。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富,许多强国开始私下招募兵马,逐渐形成独立的地方势力,成为黄巾起义后分离一方的独立势力,从而脱离朝廷的控制。
3、朝廷的统治力丧失了。黄巾起义爆发后,由于朝廷无法平息混乱,为了尽快平定战争,只能将军权下放到当地。虽然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巾起义的蔓延,但减缓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危机。然而,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权力也大幅上升,尤其是已经拥有政权、军权和财权的州牧,趁机招募了大量士兵,最终形成了一种势头。
正是由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虽然黄巾起义最终得到了平静,但地方势力已经利用了这一趋势,中央政权不再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势力,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和中央朝廷薄弱的混乱局面。可以说,黄巾起义平静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逐步灭亡。
黄巾起义是东汉灭亡的导火索 爆发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