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清朝第四藩王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的藩镇。清初,由于清朝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到南方,@ 与西周初将一些偏远地区分封给功臣、宗室建立诸侯国相似,清朝也选择将一些南方省份分封给明朝,以降低未来。其中,吴三桂封平西王,守卫云南,管辖贵州;还可喜封平南王,守卫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封,守卫福建。在此基础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被称为“三藩”。即使在清朝康熙皇帝决定撤军后,三藩也起兵造反,形成了“三藩之乱”。值得注意的是,清初有四个藩王,但最终只形成了三藩的格局。那么,另一个藩王怎么了?
[img]624654[/img]
一
@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培养,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守卫南方的结果。崇祯皇帝自杀后,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占明朝都城。然而,不久之后,清朝成功入主中原。在此背景下,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南明等势力,清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未来攻城略地。明朝降将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为清朝贡献最大,均被封为王。在此基础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本应成为清初的四大藩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后来的三藩之乱中没有孔有德呢?
[img]624655[/img]
二
原因很简单,孔有德很久以前就被迫自杀了。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根据《明清史料》、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原本都是毛文龙的手下。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孔有德自然很生气,即对明朝朝廷也很失望。因此,在崇祯四年(1631年),武将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出征锦州、松山等地,成为后金和清朝的一员。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孔有德与多铎追剿李自成和南明力量。
[img]624656[/img]
三
顺治授平南大将军三年(1646年),进攻南明永历势力。而这,是孔有德单独领兵的开始。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孔有德得到了清朝朝廷的进一步信任。也就是说,经过多年积累的战功,清朝决定给孔有德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个更能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顺治五年(1648年),封他为定南王,率军2万元出征广西,并携家守卫。因此,根据清朝朝廷的安排,孔有德的藩王守卫广西,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形成了四藩守卫南方的格局。在清朝加官进爵的情况下,孔有德的冲劲自然更大。
四
@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孔有德率领清军破桂林,俘虏了南明重臣张同敞、瞿、靖江王朱亨。在此基础上,孔有德住在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但好景不长的是,顺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领李定国打败,被困桂林。面对南明大军的包围,孔有德自知走投无路,于是选择了自杀。孔有德死后,其子孔廷训在逃跑过程中被明军俘虏,只有一女孔四贞逃跑。@ 顺治十五年(1659年),孔有德之子孔廷训被李定国下令处斩。因此,很明显,孔有德的父子相继去世后,即使清朝朝廷想保留孔有德的王爵,自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攻爵。基于此,在孔有德自杀后,清初四藩的格局自然形成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的格局。此外,如果孔有德没有被迫自杀,并与吴三桂一起战斗,他面对清朝康熙的胜算可能会增加。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清初,原本有四个藩王 除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外,谁是第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