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坐在龙椅上,一群大臣站在殿堂上,高呼“我的皇帝万岁”。这是古代的列班上朝,是皇帝可以与大臣讨论国家事务的大型会议。
然而,对于上朝,有些皇帝有时不会每天去上朝。既然连皇帝都觉得上朝很麻烦,那么那些每天起得这么早去上朝的大臣呢?说到这里,你真的想得太多了。在古代大臣中,它们可以分为地方官员和北京官员。虽然北京官员可以留在北京,但他们可能没有机会体验早起上朝的痛苦。
那么留在京城任职的京官有机会列班上朝吗?上朝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上朝,又称朝会和朝会,是国家最高的议事会议。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参与整个过程的主持和裁决。然而,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朝代法律,对上朝的日期和时间以及上朝官员的标准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
[img]625109[/img]
唐代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当时的法律规定,北京所有的官员都必须上朝,但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上朝日期。
唐朝早期主要分为大朝会、常朝和五月朔朝会。五月朔朝会议的时间很短。据《董公行状》记载:“一开始,当公是宰相时,五月朔朝,天子在位,公卿执事在法庭上。”在五月朔朝,天子和官员共同处理政府事务,董公作为首相自然要去。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朝是一种君臣协商活动。
《唐六典》记载“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供奉官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代官员可以进入朝鲜参加朝鲜会议的等级应该在六级以上。“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是农历每月的第十五天。也就是说,九级以上五级以下的官员每个月只能在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去朝鲜。五级以上的所谓“大官”和崇拜官员、外郎、皇家历史监督和太常博士需要每天处理朝鲜政府。
宋代文官数量也大幅增加,能参加朝会的官员数量也不少。后来,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唐初三省制不仅恢复,还明确规定部分人作为朝官参加朝会。如果宋初也有一些皇权的全职独裁,只让一些在北京无所事事的北京官员每天上朝,那么元丰改制后,就有了进步,规定了上朝官员的等级。根据三省制的恢复,门下省以日常生活郎为底线,中书省官员的等级要在日常生活中舍人以上,而上书省和御史台要在侍郎和御史台上。也就是“朝官”。
至于元朝的官员,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除了朝廷官员,也不能缺少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人物是通事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翻译职业,通事官需要把汉族官员翻译成蒙古语,每天在场,减少大臣沟通的障碍。
到了明朝,明朝的朝会分为侯朝阶段、入朝阶段和早朝阶段,朝会的种类分为大朝、朔朝和常朝。
由于人数不再受等级限制,甚至四个以上的地方官员也可以列入法庭,但水平越高,位置越高,水平越低,一般在外面或旁边,后来由于法庭秩序的混乱。
洪武二十四年,规定了“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徐伯、次五府六部、次天府、北京杂职官员”的入朝顺序。但也可以看出,“将军先入”是对武官的一种重视。与宋代重文抑武相比,是统治者思想的反思和变化。
除了明代的大学士和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三品以上的官员并不多。所以按照朝会的位置,这些大员几乎只是和皇帝讨政务。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官员众多,共有9级和18级,清朝官员众多,能参加朝会的北京官员仅限于三级以上官员。受明朝官员等级安排的影响,一级官员可以在太和殿见君主,二级官员可以在门外,三级官员应该在外面。
据记载,一品官员包括太师、太傅、太保、总督、驻藏大臣、三殿三阁、太子太保、少师等,二品包括总督
、山东巡抚、巡抚、水运总督等。三品包括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按察使。也就是说,除了上述官员和一些三品以上官员外,其他官员甚至没有资格在朝廷会见皇帝。
除官员外,一些享有头衔但没有等级的皇室亲戚也可以参加宫殿会议,这可能主要受清朝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但在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皇权,但后来可以参加一些皇室会议成为皇帝的盟军。
说在真正的古代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机会上朝,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皇帝的长相,但大多数这样的官员都没有得到提升,无法提高自己的水平。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提高自己的成就,成为一名好官员。
然而,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不同朝代的朝会,会有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秩序排名和不同的程序。唯一不会有区别的恐怕就是皇帝坐在龙椅上。
参考资料:《大唐六典》、《赠太傅董公行状》、《董公行状》
古代上朝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留守京城的京官能去朝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