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家大事,死地,生存之道,不可忽视。”
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在于人数。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比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用孙子的话说,“一说,二天,三地,四将,五法。”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瞬息万变,随时可以影响战局。
[img]624181[/img]
吴三桂与清军的军事斗争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673年11月到1675年底,吴三桂出于战略进攻,清军战略收缩;
第二阶段,从1676年到1677年底,双方进入战略相持,展开拔河战,清军开始在陕西、甘肃、江西等部分地区转向战略反击;
第三阶段,从1678年到1681年底,吴三桂节节败退,直至被清军彻底消灭。整个战争过程显示了它的内在规律。
[img]624182[/img]
在第一阶段,当吴军进入松滋时,他向北看,可以迅速穿越河流。此时,清军尚未集结,江北一直紧张不安。如果你穿越河流,你将在军事上采取主动,扩大政治影响力,动员清廷的汉官参与,清廷必然会退到黄河北岸。
令人惊讶的是,吴军驻扎在松滋已经三个多月了,没有北进的迹象,连士兵都很困惑。
留在云南的吴三桂心腹刘玄初赶紧写信,催促吴三桂北进。但吴三桂却无动于衷,止步不前,犯下战略错误。吴三桂的失误给了清军回旋的余地,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
[img]624183[/img]
吴三桂
表面上看,吴三桂的势力很强,但他毕竟是以云贵为基础的,后劲不足。此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响应者都在为自己而战,无法形成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
朝廷在第一阶段的失败并没有伤害到根本原因。清军占据正统地位,可以政治动员,军事征兵,领土和人口广泛,在人力和财政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显然,吴三桂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适合乘胜进兵。借助各地反清的有利形势,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攻清廷。朝廷可以调用全国资源,不怕持久战。如果拖延,对吴三桂非常不利。情况很好。他为什么不想北上?
吴三桂
吴三桂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有自己的观点,“想出万全,拒绝放弃云南和贵州的基础”。他努力经营云贵几十年,把它当作基础。北上意味着放弃基础,开辟另一个世界。如果你感到沮丧,你将进退两难。如果你在长江以南驻扎,你仍然可以划船为国家。
这种策略,虽然安全,但很难赢。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一旦军事进攻停止,就会陷入被动。吴三桂的军事保守主义大大降低了他的军事士气。
@ 吴三桂还担心儿子吴应熊,想把儿子作为交换条件。清廷放了吴应熊,他就不过河了。他认为康熙会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让步,并与他“讨论”。结果,康熙用行动回答说:他砍掉了平西王的头衔,杀死了吴应熊的父子,并与他彻底分手。
吴应熊
当吴三桂“不作为”时,康熙迅速行动,发布诏书,向世界揭露吴三桂的“罪行”,使其在合法性上站不住脚;然后迅速派遣将军,对三藩分而治之,招募王辅臣,瓦解吴三桂的翅膀。战场形势迅速向有利于清军和吴军的方向发展。
形势不好的时候,吴三桂在政略上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居然在衡州称帝。这一举动违背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使更多的中间力量倒向了朝廷。
吴三桂
与其说吴三桂输给了朝廷,不如说他输给了“天道”和个人犹豫。战斗机转瞬即逝。对于后劲不足的吴三桂来说,错过第一阶段充满活力的机会基本上意味着失败。
吴三桂的叛乱占据了南方 为什么最后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