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遇到了80岁的乾隆皇帝,这是18世纪两国的第一次正式外交接触,也让他了解了清朝的绝世危机,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傲慢的人,他对科学的认知不是常识,一切都只是偏好。
[img]621151[/img]
当时,马夏尔尼访问中国,以乾隆皇帝的名义也想玩一打情感卡,然后双方讨论两国谈判交流,傲慢的乾隆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在他的思想中,英国派使者庆祝生日,反映了他们对清朝的恐惧和钦佩他们的美德。本来马夏尔尼以为即使乾隆傲慢,遇到新奇的东西也总会感兴趣,于是马夏尔尼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东西,比如地球仪、热气球、新的连发手枪,甚至还有一个热气球飞行员。
然而,这一切在乾隆皇帝眼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在派来交接的大臣眼中也是如此。当时乾隆皇帝最关心的是礼仪,就像皇帝朝代的大臣们不得不跪下来敲打国王一样。在英国人眼里,这个要求有点荒谬,所以乾隆对英国人更不感冒,甚至看不到英国使者带来的新产品,只是傲慢地觉得没有什么大清国造不出来的,更别说两国通商了。因此,当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开启蒸汽电力时代时,中国仍然坚持自己的所有权,错过了在这个相当和平的时代赶上西方国家的唯一机会。
虽然乾隆皇帝对国力极其自信和傲慢,但他对外国势力也有很强的防御意识。当时,英国的爪牙已经延伸到东南亚。英国多次要求清朝通商,但清朝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不需要英国更便宜的纺织品,并多次拒绝英国的要求,相反,英国对中国茶叶、陶瓷等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为了避免大量金银流入中国市场,他们无耻地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扭转了盲目从中国进口的局面。
面对英国多次访问和学习中国语言习俗,实施封闭锁定国家的乾隆自然不愿意。英国大使团已经到达临海。乾隆听说他们也开了一把新的军舰大炮,命令沿海士兵安排军队来阻止英国人民。虽然英国特使马夏尔尼对清朝的日常接待非常满意,但他对军队阵列有点讽刺。
[img]621152[/img]
当时,英国长期以来一直装备着热武器,军队基本上有长枪和火炮。当时,大多数清军仍然是刀斧和弓箭。这怎么能使西方列强的对手呢。看到清朝的军队阵型,我不这么认为。清朝仍然是旧时代战争中密集冲锋的阵型。这种阵型基本上是大炮面前的活目标。
鸦片战争后,马克思评论说,中国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不寻求进步,只满足自给自足,注定要在《纽约时报》的发展中被打败。事实上,落后将被打败,弱国没有外交是永恒的事实,无论它有多强大,它最终都会被《纽约时报》抛弃。
康乾盛世到底是盛世吗? 看看乾隆做的荒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