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部戏曲《窦娥冤》。但说到历史上有谁比窦娥更冤枉,恐怕就是赵错了!
赵错是汉景帝最忠实的顾问。他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汉景帝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汉景帝,想汉景帝”。汉景帝的焦虑是什么?最直接的焦虑是吴王刘英想造反。最常见的焦虑是藩王的权力太大,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img]616656[/img]
(赵错剧照)
吴王刘英想造反,这也是汉景帝自己造成的。当吴王刘英的儿子和王子刘启下棋时,他们发生了争执。下棋和争论是很常见的。所有喜欢下棋的人都没有和别人争论过。不寻常的是,刘启在棋盘上杀死了刘英的儿子。
棋盘似乎不是钝器。用棋盘拍死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刘启其实一个棋盘就把人拍死了,可见他有多残忍。
刘英的儿子被活活拍死了。作为一个父亲,刘英可以说是多么悲伤。他写下这种仇恨并造反是正常的。
藩王的权力太大,对刘启和他的后代构成威胁。虽然这不是刘启本人造成的,但也是刘启必须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赵错焦虑的事情。不削藩对赵错本身没有影响。作为朝中大臣,赵错焦虑的应该是有人和他分享权力,有人得到汉景帝的青睐,让他在汉景帝面前失宠。
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问题。没有人与赵错分享权力,也没有人受到汉景帝的青睐。换句话说,赵错积极策划的削藩完全是为了汉景帝。
[img]616657[/img]
(汉景帝剧照)
然而,赵错的想法都是为了汉景帝,但汉景帝在削藩后不久就杀死了赵错,并使用了古代最残酷的惩罚之一“腰斩”。
“腰斩”就是从中间切人。切开后,人不可能马上死。他在失血过程中慢慢痛死,残忍可想而知。
在古代,对犯人实施“腰斩”等重刑,通常是犯人犯了谋逆罪。也就是说,要夺取皇帝的王位。然而,赵错并没有犯任何谋逆罪。他不仅没有想到夺取汉景帝的王位,而且在处决赵错时也没有说他犯了谋逆罪。但为什么汉景帝要用这样的惩罚来处理赵错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看看当时汉景帝的目的是什么?
汉景帝开始砍藩的时候,各地的藩王都闹起来了。吴王刘英甚至举起了叛乱的旗帜。有一段时间,共有七个藩国响应起义。
这时,谋士袁盎对汉景帝说,要想平息“七国之乱”,唯一的办法就是杀赵错。
袁盎这样给汉景帝出主意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此机会取代赵错在朝中的地位。毕竟当时赵错受到了汉景帝的独宠。谁能取代赵错,谁就能在朝中呼风唤雨。我们可以理解袁盎的提议。
然而,我们似乎不明白为什么汉景帝同意袁盎当时的建议。
[img]616658[/img]
(刘英剧照)
为什么汉景帝同意?历史上学者的解释是,汉景帝的目的是平息藩王的愤怒,让他们停止叛乱。
但事实上,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不呢?
汉景帝为什么要削藩?他担心藩王不接受中央政府,所以他开始了。现在藩王开始了,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失。汉景帝为什么要软?如果他是一个软人,他一开始就不会同意削藩。汉景帝同意削藩,但他并不害怕。
由此可见,说他杀赵错是为了平息藩王的怒火,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他杀赵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把刘英等人逼进绝境。
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刘英之造反,说汉景帝身边有赵错这样的奸臣。为了清理这样的奸臣,他们杀进了长安。
嗯,你不是说赵错是个“奸臣”吗?我先把他清理干净了。你还能说什么?你应该很快退出军队吗?如果我自己清理“奸臣”,你不退出军队,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是赤裸裸的叛乱。这样,如果我想打你,我就很自信了。
结果和汉景帝想的完全一样。汉景帝杀了赵错,刘英真的屈服了,他的行为变成了“叛逆”。汉景帝打他是很自然的。
赵错一腔热血为汉景帝好,但他最终只是汉景帝的棋子。
(参考资料:史记)
汉景帝杀戮庾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汉景帝向藩王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