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清朝的官职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知府”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被称为“知府事”。知府在职官员的名字是明朝,清朝的地方行政基本上遵循明朝的职官。知府是清代常见的地方行政官员,属于“一府政令,各属县领导。”
[img]616386[/img]
清朝有许多知府官员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比如黄州知府的于成龙、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的刘勇、安顺、镇远、黎平知府的胡林翼。
还有谭嗣同做过江苏候补知府。后来,于成龙、刘勇和胡林翼都在当地晋升。
[img]616387[/img]
晋升后,只有刘勇被调回北京。知府的晋升一般是升道员(正四品)和盐运史(从三品)。但也有政绩优异、品能过硬的官员,比如成龙、刘勇、胡林翼,都是晋升的按察使(正三品)。
赵秀玲在《论清知府制度》中说:雍正用人不拘成例...自雍正元年一至三月以来,有五名知府提拔按察使。”由此可见,政绩优异的官员在当地被提拔为按察使是很常见的。
[img]616388[/img]
显然,返回北京的官员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清朝的官员在清朝的270多年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乾隆和鸦片战争后期,乾隆有四殿三阁大学士和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变化,也有知府等级的调整。
乾隆朝以前的知府是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为正四品。也就是说,于成龙的知府是正四品,刘勇和胡林翼的知府是正四品。
[img]616389[/img]
由于乾隆时期养廉银的成熟,地方官员和北京官员在官员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地方行政官员成了官场的热门财产,他们更喜欢在当地工作。
就像江苏道士罗元浩一样,乾隆对他印象很好,想把他搬到北京官员身边,但罗元浩并不感激,但也表现出困难。所以乾隆发出了“人类喜欢外任,不喜欢北京官员,一般都是”的感觉。
[img]616390[/img]
雍正官员对乾隆时期的地方工作没有偏好,北京官员仍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北京官员不是铁饭碗,特别是家庭、刑事、官员和士兵部门是当地官员的集中地。由于采用多次双向流动的方式,雍正在官员任职中,考核非常严格。
[img]616391[/img]
雍正在位13年期间,在介绍的9500多份简历中,他召见了大约5800名文官和1400多名武官。平均两天要见三名官员,说明他很勤奋。面试官员时,雍正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真正的考核。
雍正以严格的官员面试而闻名,但雍正在面试中也有非常情绪化的一面。这使得面试充满了变量。例如,当李根云面对面时,雍正说:“因为他聪明,他秘密地记得补充青州的名字。”后来,他成为了青州知府。
[img]616392[/img]
李根云不是特例,很多官员也遇到过类似的评价,但也有“狼顾”、“人死诡诈,眼神不确定”的评价。对于会见的官员来说,未来有时取决于他们的脸。
雍正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县京职制度。例如,“工资晋升部”,即在任职期满后,可以晋升为部员,无过错。然而,知府在北京没有固定的制度,只有根据道德、能力和雍正帝的面试,才能决定其仕途趋势。
[img]616393[/img]
知府是皇帝特别重视的官位,他们认为“如果知府得其人,就能察官以安民,对地方有利。”
知府的考核也很强。雍正根据政绩决定了知府回京的工作。好的按照惯例留在六部各司,不好的仕途就不好说了。
[img]616394[/img]
然而,在乾隆时期,评估地方行政官员的初衷发生了变化。乾隆三十五年规定,地方督察将不称职的知府和道士改为北京官员。
乾隆在任职一年后按资格外任时,也严格控制,亲自决定是否可以外任。改变北京官员已经成为一种惩罚和改正错误的方式。
[img]616395[/img]
对于官员双向任职相对频繁的雍正朝来说,知府晋升为京官的机会不多,大部分只是绩效考核。王志明的《雍正朝京官与地方官双向任职分析》说:“知府迁任京官的人有43人,一般都是外郎。”
虽然成龙、柳永、胡林翼等地方晋升现象较多,但北京官方晋升现象较少。
[img]616396[/img]
赵秀玲在《清代知府制度》中也表示:“清代知府很少直接升到中央部院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人事制度循序渐进、投资增加的特点。”。
也就是说,清朝知府升任京官的可能性不大,正常的官职是员外郎,从五个产品。
清朝知府的升迁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们通常可以升级到几个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