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17483[/img]
连环马破了之后,在去青州的路上,呼延烧路过桃花山,找了个地方吃饭。累了,喝了两杯酒,呼延烧睡着了。醒来时,他的坐骑,也就是宋徽宗赏赐的踢雪黑马,被偷了。盗马者是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
后来,呼延灼调动青州兵马攻打桃花山。李忠和周通抵挡不住,向二龙山的鲁志深求助。正因为如此,三山一起打青州。
然而,当小豪来求救时,鲁志深谈起了过去痛扁周通、李忠在桃花山喝酒时拒绝纠缠他的事情,杨志做出了决定。
[img]617484[/img]
杨志道:“我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我们不救的是。洒家怕毁了江湖上的英雄;他们害怕得到桃花山,所以他们低估了洒家。可以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我三个人亲自去了。”
后来,孔明和孔亮的兄弟们想救被慕容知府抓住的叔叔,攻打青州。结果,胡燕烧了孔明,孔亮不得不向二龙山武松求助。这时,杨志再次表示,他需要依靠梁山大队,然后二龙山、桃花山和白虎山攻打青州。
[img]617485[/img]
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是杨志在“做决定”。于是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志决定在二龙山做决定,而不是鲁志深?
是的,大寨主明明是鲁志深,为什么每次都是杨志做决定?
[img]617486[/img]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严谨,与其说是杨志在做决定,不如说是杨志在提建议。
比如桃花山好罗求助的时候,虽然杨志说了那段话,但最后不是杨志决定的,决定者应该是鲁。后来下山迎战呼延灼,除了杨志,还有鲁志深,鲁志深率先出战呼延灼。后来,鲁志深还和杨志商量,说最好退20英里,明天再战。
还有三山围攻青州,其实是武松的想法,鲁志深的决定。
[img]617487[/img]
然而,后来,杨志说,除了三山围攻青州外,他还应该派人向梁山求助。三山人太少,不得不请梁山宋江带大军。之后,鲁志深说了一句“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后,孔亮向梁山求助。鲁志深带兵与呼延灼作战。
自然,即使退后一步,杨志确实做出了决定,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在占据一方的力量中,如果有几个像兄弟一样亲近的领导,那么,虽然名义上分为大寨主、二寨主、三寨主等,但事实上,以前不会有严格的上下级。当然,大寨主可以做出决定,二寨主也可以,三寨主也可以,但重量可能会更轻,尤其是对后山的领导。
[img]617488[/img]
若遇同时落草脾气暴躁的二寨主,甚至敢不听大寨主的话。
例如,在少华山势力中,虽然大寨主是朱武,但作为第二寨主,陈达根本不听老板和第三个孩子的建议,直接下山,带走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
陈达喊道:“你们两个闭上了鸟嘴!培养别人的野心,摧毁自己的威望。。。朱武杨春一再劝说,陈达愿意听!-《水浒传》
[img]617489[/img]
桃花山还有李忠和周通。事实上,李忠是大寨主,周通给了他。然而,当二寨主周通下山抢亲时,李忠并没有控制他。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山寨里有很多领导,大寨主当然可以做决定,但二寨主也不是不可能做决定。甚至,二寨主也可以违背大寨主的意思,私下做出决定。
[img]617490[/img]
事实上,这与《水浒传》的主题有关。施耐庵写了108位将军,就是让他们像兄弟一样,可能有一些等级,但不会很明显。这在71篇赋文中说过,“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由此可见,英雄是兄弟般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杨志做出了决定,也没有错。毕竟,不仅仅是鲁志深赢得了二龙山,杨志也参与了。
[img]617492[/img]
从这个发散来看,宋江架空晁盖在哪里?
宋江原本是二寨的主人,他和赵盖也是心腹兄弟。他为赵盖下山征服其他势力不是很正常吗?跟着陈达下山,不是架空朱武;周通下山,不是架空李忠;宋江下山,是架空赵盖?这是不合理的。此外,赵盖同意宋江下山。
鲁智深明是大寨主 为什么杨志是每次做决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