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荷兰和明朝,
说到明末,我们不得不提到崇祯皇帝,他接管了一个充满漏洞的明朝。虽然他努力工作,但他无法阻止衰落。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荷兰军队开往东南沿海地区,试图迫使明朝政府同意垄断中国贸易的野心。崇祯权衡了战争与否的考虑,最终决定应对战争。那么,当时没有优势的明朝是如何赢得战争的呢?
[img]618078[/img]
一
荷兰人是17世纪初的世界。
刚刚从西班牙获得独立的荷兰,迅速成长为一个航海和贸易强国。他们建立了一支超过欧洲所有国家船舶总数的巨大海洋船队,因此荷兰获得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海上马车夫。
荷兰在坚船利炮的保护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和贸易据点,使生意成为世界各地的目标。遥远而神秘的中国自然成为荷兰的目标。
因此,1624年,荷兰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占领了澎湖作为据点。虽然他们很快就被明军赶到了台湾,但他们一直呆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寻找机会。
[img]618079[/img]
二
荷兰人雄心勃勃。他们不仅想与中国进行贸易,还想垄断中国所有的对外贸易,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人干预。如果中国接受荷兰人的要求,它就不能直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对明朝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果你不能做生意,那就打仗!1633年7月,一支荷兰舰队从台湾出发,入侵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荷兰人决定强迫中国通过海上掠夺来同意他们的要求。”中国福建沿海地区的掠夺迫使中国政府同意其贸易需求,并在掠夺过程中尽量减少中国人民的伤亡。”
荷兰人势在必得,为此他们带来了11艘战舰,50艘海盗刘香。
[img]618080[/img]
三
1633年是崇祯六年。今年,年轻的崇祯皇帝面临着一系列内忧外困。
内忧是由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头越来越猛烈。外困是辽东后金政权,反复打败明军已成为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
那么,要不要应对荷兰人的挑衅呢?
朝廷有两种声音。
一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坚决应对战争。教训历历在目。那一年,日本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肆虐了几十年,终于扑灭了。如果不严惩荷兰人,恐怕会造成新的灾难。
一种认为面对内忧外困,没必要打仗。毕竟荷兰人的目的是做生意,不妨答应他们的要求。
经过反复权衡,崇祯皇帝决定与荷兰作战。正时局艰难,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人心,凝聚力量。
[img]618081[/img]
四
左都御史、福建巡抚邹维琏成为中国总负责人。此前,邹维琏已在福建沿海精心经营三年,整顿军队,巩固海防,鼓舞士气,积极备战。邹维琏还动员了已投顺朝廷的海盗郑芝龙,与荷兰舰队作战。
1633年10月19日,荷兰和明朝舰队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集结。三天后的10月22日,料罗湾大战终于爆发。
虽然荷兰人只有19艘军舰,但它们都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这种大炮射程很远,最远可以打到10英里外;中国军队制造的铁枪最远只能打到3英里。这意味着在海战期间,中国军队可能会面临“你打我,我打不到你”的尴尬结局。
然而,尽管明代船只没有射程较远的大炮,但它们具有数量多、体积小、速度快的特点,因此使用了荷兰人从未见过的战术“火灾攻击”。战斗开始后,明军使用了100多艘小船,携带各种硫磺、硝石、干草等物品,点燃后冲向荷兰舰队。随后是明代50艘主要船只。当荷兰船只进入射程时,它们立即开火。
有一段时间,海上水柱四起,炮声震天。经过一番激战,荷兰舰队被击沉两艘舰船,被迫撤退。
[img]618082[/img]
明军取得了料罗湾海战的胜利。据《明史》记载,明军“焚其巨舰,俘其丑,几十年来从未在海上发生过”,打败了荷兰人几年不敢入侵,“不敢窥探大陆人几年”。
【参考资料:《明史》、《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明朝火器类型》等
在明朝与荷兰交战之际 为什么不占主导地位的明朝能赢得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