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14350[/img]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龙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在此驻军。满人入关后,对东北地区的保护就是围起来,不允许私人进入。按照今天的话说,绝对是特别环保的,是国家行为形成的一个特大的自然保护区。但是这么大的地方,也要有人守护啊,宁古塔是最北端的军事集结重镇。流放宁古塔不一定是到宁古塔,而是到宁古塔后,宁古塔的驻军根据管辖区的情况分配到所需的地方。幸运的是,在以前的交通状况下,不允许再分配到多远多野的地方。
顺治年间开始, 宁古塔是发配流放犯人的首选,就像小说和影视剧一样
,总是分配宁古塔,永远不会回到王朝。满清时期,将犯罪分配到宁古塔是一个荒芜的地方。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它可以起到惩罚囚犯的作用。
[img]614351[/img]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就是为什么清朝要把重犯流放到宁古塔?那个寒冷的地方也需要有人负重前进,但不能让负责前进的壮士承担保卫边境的任务,但也必须负责民生物流的建设,甚至不能说你让人们为国家保卫边境一辈子,结果甚至他们的妻子也不能接受吗?此外,驻扎在这么远地方的部队必须是安全的直系部队。军队可以通过命令给予更多的补偿,但丈夫很难。谁愿意去这么偏远的地方?只能靠流放犯人过去。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就想当然地大喊大叫。过去的人不存在。要搞清楚,清朝有目的地把有质量的人放在那里,花很多钱让一群人冻死饿死。半路上好玩吗?这些人半路死也可以说无所谓,但宁古塔没有后勤,没有家人怎么办?!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流放宁古塔。这是一个有选择的富裕家庭和官绅家庭流放,并有专人指导和准备工作。宁古塔还有专人负责沿途护送和监督。过去,许多妇女想成为她们的妻子。他们在路上冻死饿死,被狼带走。他们必须等到那一年才能分配下一波流放
此外,沿途还有一个相对完善的驿站系统。在古代,虽然条件不能说有多好,但死亡人数并没有那么夸张。大多数人仍然可以活到宁古塔。据说披甲是奴隶,但在人力匮乏的边远军镇,女性是披甲的妻子。婴儿是伟大的。如果他们混得不好,轮不到分配了。分配的并不罕见?
[img]614352[/img]
男人也是劳动力短缺,有用,不愿意随意杀人,女人出去当妻子,突然有很多亲戚,或者混合好亲戚,打招呼过一个稳定的生活是可以的。这些家庭带来的资金和材料是宁古塔开发的重要资源。
就这样,经过近200年的积累,宁古塔的发展其实挺好的。到了清末,这里就不安排再有罪犯流放了,要去新疆。清末,东北地区完全失控。宁古塔首先被俄罗斯控制,位于北满,然后是日俄战争。清朝根本没有管理这里的能力。根据古代户籍管理水平,战争早已一团糟。谁还记得流放囚犯的事?想想林则徐流放新疆。宁古塔这边的流放犯早已老去世。活着的人可能不记得谁流放了。当然,没有安置问题。总之恰逢乱世,更别说没有流放犯了。即使有,也没有人在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努力生活。
事实上,在清末,一些囚犯已经被他们的亲戚和朋友赎回或逃跑了。然而,清朝灭亡后,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宁古塔,代代繁衍生息。
当然,清初各种物质条件都比较差,流放犯的条件也比较差,流放途中死亡率还是很高的,至少比流放其他地方高。@ 久而久之,“发配宁古塔”这句话应该是清朝犯人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一句。宁古塔被称为“人间地狱”,被分配到这里的人,从分配令发出的那一刻起,就等同于“死人”。这里的囚犯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毒死,要么被累死。的确,在清初,发配“宁古塔”和走一次“黄泉路”没有本质区别。
[img]614353[/img]
根据《研廷见闻杂记》的记载,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证实。许多流放者在到达宁古塔之前就被野兽吃掉了;或者走着饿死,然后被同龄人“分开吃”;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在到达宁古塔之前活下来。即使他们能活下来,他们也必须在那里为当地的披甲人做奴隶。当时,许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
清朝中后期,逐渐繁荣的宁古塔并没有那么可怕
事实上,清朝“分配宁古塔”囚犯的主要目的是“建设”和“发展”。“宁古塔”实际上是满族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称为“龙兴之地”,但从首都过去很远,一路上,许多人死在路上,更多的人死了,逐渐变得“可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流放,这些囚犯在宁古塔开垦荒地,修建桥梁和道路。渐渐地,宁古塔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以前不毛之地,这些被流放的人基本上都是朝廷成员。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将被分配到宁古塔。此时,当地官员和披甲人不会为这些人感到尴尬。毕竟,发展和建设“龙兴之地”的目的已经实现,也许这些成员可能会被皇帝召回。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不让宁古塔的人回来,强迫他们留在那里,但事实上,无论是否如此,大多数人都留在宁古塔。
清朝灭亡后,被分配到宁古塔的重犯是如此的命运 他们会被放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