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郑庄公(前757-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前701年在位)。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君主郑庄公的典故。例如,《郑伯克段于燕》是春秋时期历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散文。主要讲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与其兄弟共叔段为争夺君主地位而进行的激烈斗争。郑庄公在“郑伯克段于燕”之后,稳定了郑国君主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相互征服,实现了统治中原的目标。换句话说,郑庄公的统治时间早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君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春秋时期第一个统治郑国突然衰落,未能成为一个大国?
[img]614532[/img]
一
@ 郑国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首先变得强大,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郑庄公非凡的战略和军事才能,即在郑国历史上,郑庄公的能力无人能望;第二,作为周朝的清医生,郑国可以威胁天子命令诸侯,即曹操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这很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中学到的;第三,当时其他强大的诸侯都处于内乱或起步阶段,这为郑国的领先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在这三个有利条件消失或削弱后,郑的统治自然成为昙花一现。例如,就第二个有利条件而言,郑庄公在30年(714年)夏天对周桓王不尊重。当时,郑庄公担任周桓王的左清士以天子的名义攻打了宋朝。然而,“葛之战”的爆发逐渐失去了周王室的支持。
[img]614533[/img]
二
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击败周王室联军的反击。在葛之战中,郑庄公似乎取得了胜利,但亲自面对周王室的行为并不容易,导致郑国继续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换句话说,郑国希望周边诸侯国遵守规则,但他率先破坏了规则,这也削弱了郑国的威望。
相应地,就周天子而言,既然郑国公开打脸,我就支持其他支持我的诸侯国,如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霸主,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当周王室转向支持其他诸侯国时,郑国威胁天子使诸侯优势消失。至于第一点,也就是说,郑庄公的卓越能力也随着郑庄公的死而消失了。
[img]614534[/img]
三
郑庄公43年(前701年)正月,郑庄公与齐、魏宣公、宋庄公在恶曹(今河南延津县东南)结盟。同年5月7日,郑庄公去世,享年57岁。郑庄公去世后,王子忽继位为郑昭公。然而,郑国却陷入了内乱。在郑昭公还没坐稳的时候,宋庄公诱祭到宋国,然后胁迫他立公子突为君,是郑厉公。得知祭仲被胁迫的消息后,郑昭公流亡卫国。然而,不久之后,郑厉公被迫离开郑国。再次即位的郑昭公,又被大臣杀害。
@ 郑国的内乱不仅削弱了郑国的实力,而且使郑国在随后的霸权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换句话说,原来在春秋时期,郑国周边大国出现了内乱。然而,在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整合内部力量后,他们纷纷争夺中原。这显然给郑国带来了压力。
[img]614535[/img]
四
@ 例如,当齐桓公在位时,郑国只能选择跟随齐国。如果他反对齐国,他不仅会冒犯齐国,还会成为周王室和齐国盟国的敌人,这也是郑国无法接受的结果。齐桓公之后,晋楚争霸中原,位于中原的郑国,只能朝秦暮楚,在晋楚之间左右摇摆。晋楚争霸期间,秦国还发动大军进攻郑国,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综上所述,郑国在春秋初期的领先地位是建立在时间、人和地理位置的前提下的。然而,当这些基础相继消失时,郑国只能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左右摇摆。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战国时期,郑国的领土被韩国、魏国、楚国等大国侵蚀,其历史被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彻底结束。
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人 为什么郑国没有成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