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汴京被金军包围,金军压力大,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北宋大厅里的一群文官不考虑如何打破敌人的好政策,而是忙着责骂王安石的改革,并制造了一个荒谬的说法,“无论炮石如何管理安石”。这种说法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适用于普通人的说法:不能改变戏法来抱怨观众的好眼睛。
京康之耻事件发生后,北宋灭亡,南宋成立,南宋文臣开始“甩锅”,痛骂王安石变法浪潮达到顶峰。历史书上有无数的恶评,如“流毒四海”、“灾国祸民”等。南宋君臣偏安南方,将半壁江河沦陷的错误扣在王安石的头上。就连南宋学者罗大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统一产业,其合并遂裂者,王安石罪,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罪。”
[img]612264[/img]
在这些南宋文臣和学者眼里,强大的北宋只能在南方偏安,南宋朝廷的建立主要是由王安石的变法造成的。但既然是王安石的变法摧毁了北宋,为什么认真吸取王安石变法教训的南宋,不仅不能收复河山,反而腐败多端,最终被强大的蒙古,后来的元朝摧毁?
如果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的变化可能并不完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错误和偏差,但其结果是为宋朝奠定了国富强兵的基础。虽然北宋有一代仁君宋仁宗执政时期的盛世,但土地并购仍在加剧,农民赋役越来越重,差役也越来越多。根据北宋著名大臣韩琦的哀叹,为了避免差役,北宋农民“寡妇母亲再婚,亲戚分居,或弃田与人。”
[img]612265[/img]
如果北宋继续这样发展,亡国只是几分钟的事,只有改变才能自救。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它的目的是“民不加赋,国用饶”,涉及到朝廷利益集团,即大地主官僚阶层的蛋糕。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曾质问文彦博时,他大言不惭地说:“宋朝是和我们的士大夫一起治天下,而不是和普通人一起治天下。"旧党丑陋的面孔暴露无遗。
正是在这种无耻的论调中,倔强的名臣王安石,不顾朝廷所谓文臣名士的反对,推动了变法。因此,变法十五年后,北宋王朝一度振兴,国富兵强,国泰民安新气象。至于后来北宋的灭亡,南宋的悲剧并不是王安石的改革造成的。事实上,这是他背后宋朝君臣的愚蠢和腐败。王安石的努力白白埋葬了。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北宋最后是怎么灭亡的?到底是谁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