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公认的参考书是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24部史书。这些史书属于正史,其他来源的历史记载往往被认定为野史,不被主流学者采纳。
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2550年开始,直到公元1644年结束,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崇祯十七年结束。
[img]607303[/img]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么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中,清朝的历史记载从何而来?
这更为复杂,一方面来自《清实录》,即《大清历朝实录》。它是历代史官记录皇帝言行、奏折、神秘、地方经济、军事、政治等内容的一系列记录。还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县甚至一座寺庙,如灵隐寺。还有一些文人写的书。清代文人写的书太多了。修《艺文志》时,光书名就列出了几十万字。
当然,清朝的历史也有很多外国记录。毕竟,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尤其是清末,一些史料会记录在外国人的书籍中,无论是战争还是贸易。
自古以来,修史就是一件大事,基本上是新朝修旧,耗时很长时间。比如《明史》,从顺治皇帝到乾隆年间才结束,说明工作量很大。
目前,我们使用的清朝历史是《清朝历史稿》。用“稿”这个词来证明它只是一份手稿,是一本尚未完成的历史书。由于这本书大多是清朝遗民所在,它美化了清朝,反对农民起义,弘扬了清朝的正统思想。
而且这本书太分散,写作人员混杂,内容不统一,错误很多,@ 《清史稿》并没有被认定为正史,只是一个稿子。
[img]607304[/img]
那么,清朝已经灭亡100多年了,为什么正史还没有写完呢?
新朝为旧朝编史,这是规矩。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第三年大手一挥,要为清朝编史。这本书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除上述内容错误外,这本史书还没有纳入二十四史,从而成为第二十五史,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以前的朝代,大多数人都设立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并设立了一名总监,配备了许多历史官员和记录员。只有总管统一协调指挥,才能保证历史书的统一。然而,在中华民国,所有的学者都在家里编造了历史。这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分散和不统一。学者的知识水平不统一,所有手稿聚集在一起,内容不均匀,不完整。
第二,由于清史稿尚未完成,清朝存在人为美化,蒋同志后来也想修书,但国家不稳定,战争不断,最终未能实现。
就这样,民国时期,编史的人拿着工资,却在谈旧朝的好,这样的史书自然不能成为正史,直到结束才编出正史。
[img]607305[/img]
那么民国已经70多年了,为什么清史还没有写出来呢?
事实上,这项工作是在2002年开始的,预计将持续10年。但你也可以看到,近20年来,它仍然没有出现。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 清朝的历史资料太多了。除了国内,还有国外,除了汉语,还有满文,除了宫廷,还有无数的地方。一方面要整理好,另一方面要判断真假,筛选内容,单举一个类别,比如《清代诗集汇编》,一个房间可能放不下。
@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是文言文。一方面,它不适合编写历史书和使用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这个时候,我们找不到能用文言文编写历史书的人才。通常,文言文可以用几个字来表达清楚的内容。你应该用白话文写一大段,更不用说编写历史了。即使你翻译明史,字数也会增加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img]607306[/img]
这就导致了清史的编写,字数太多,写得越多。结果,清史编到一半后,字数又开始压缩,使白话不白话,文言不文言。这种整体统一无疑增加了很多时间。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外,客观性和严谨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国时期还没有完成,这与遗老遗少的存在有关。有些事情需要盖棺材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前朝历史可以在一百年后编纂。
清朝的历史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必须赶上进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确保质量。许多历史资料需要反复论证才能写入。毕竟,历史事实的来源太多了,筛选起来需要很多时间,这也导致了历史编辑的延长。
无论如何,所谓的慢工作,毕竟,历史,有故意抹黑前朝的组成部分。朱元璋编造的《元史》大多是参考《元史》,不到一年就编造了《元史》。与其编造一个如此严格和详细的历史大纲,不如仔细研究和编造一个符合事实和严格的历史。
[img]607307[/img]
据说清史就要出来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为什么史书中没有清史? 清朝的记载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