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国时期的七雄,我们有一个误解,认为他们都是勇敢而充满活力的一代。至少他们的祖先有着辉煌的历史,这让其他战国时期的六雄悲痛欲绝。然而,事实上,有一种“水货”不足以称霸。从立国到灭亡,他们一直很弱。最好的记录无非是“十多年来诸侯无侵者”,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糟糕的七雄之一。
这就是韩国,秦始皇灭韩时,史书上只留下17个字,字字悲惨,让人不忍直视。
[img]606628[/img]
三家分晋始有韩,但韩国先天不足。
晋国还在的时候,韩氏家族的创始人韩厥只是晋国的一个普通大臣,实权稍强,封地不多,头衔也不高,与赵魏的祖先不同。然而,韩厥公正正义,在朝野享有良好的声誉,并保护了“赵氏孤儿”赵武,成为了与赵氏的盟友。因此,韩氏的地位一举确立,成为晋六大家族之一,但与其他赵魏家族相比,仍然不如二筹。
晋分三家,韩赵魏立国,赵魏灭国无数,但韩国先天不足,最大战绩吞噬了春秋郑国,迁都郑城,命名为新郑,这是韩国一生的骄傲。
[img]606629[/img]
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和吴起的创新和变革,他们迅速变得强大,成为战国第一霸。如何让别人在床边打呼噜睡觉?魏国的力量是韩国的噩梦。因此,此时韩国经常被魏国侵略。“魏败我”是战争的主流,带着悲伤和泪水。“韩国苦魏久了”,国势更差,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公元前343年,魏发兵攻打韩国,以补偿桂陵战争中的损失。你看,魏要无耻吗?随后齐国介入,韩国成为魏齐之间的争霸娃娃。公元前341年的马陵战争是围魏救韩的结果。
[img]606630[/img]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长”。
在韩昭侯时代,韩国采用了申不害变法,以“术治”治国。所谓“术治”,是韩非子总结的法家三治(势治、法治、术治)之一,但与法家主流派商鞅仍存在尖锐冲突和重大分歧。根本上,法家主流主张只能从,术治主张以实现术治为核心。
但无论如何,申不害变法确实让韩国强大了一段时间。《史记·韩世家》记载:“申不害相韩,修行道,在中国统治,诸侯不来攻击。”至少,没有人每天都来打韩国。他们可以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img]606631[/img]
然而,韩国仍然有先天缺陷,位于所有国家的包围之中。韩国东北被魏国包围,西部有秦国,南部有楚国,当时东周(洛阳)非常薄弱。没有发展空间。此外,土地面积最小,缺乏危险,因此很快被强权蹂躏,历史书上出现了“秦拔我”、“楚围我..“天下害韩久了”。
秦楚争霸时,秦威胁韩魏共同攻打楚国。战国末期,韩国成为秦齐战争的缓冲地。秦赵争霸时,秦入侵韩国上党。结果,韩国滑头把上党送给了赵国,最终导致了长平战争的悲剧。
可以说,虽然韩国很小,但它是一场“灾难”。第二大国与之相关。例如,赵国注定要倒霉八辈子。然而,这背后是韩国的悲伤,这充分反映了韩国被外国列强包围和欺负的困境。齐国和魏国等稍强的国家不容易欺负,但最弱的国家可以随意蹂躏。没有必要担心报复。如果他们太弱,韩国会很好。
[img]606632[/img]
公元前230年,韩国领土越来越少。今天魏国抢走了一块,明天秦国带走了一块,后天送给了赵国...苦中作乐,笑中含泪,泪流满面。
秦始皇在中国和平,虎视关东六国。当他准备统一中国时,谁应该是第一个?环顾四周,只有韩国最好欺负弱渣,才能轻易消灭,即使消灭了韩国,其他五国也不会有任何不满。因此,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灭,没有王坚这样的名将。
至于韩国的灭亡,《史记·韩世家》家里只记载了17个字,字字悲惨:“(韩王安)九年,秦俘王安全身心投入其中,为颍州县。韩遂死了。”何解?韩国灭亡后,秦始皇只设了一个县,可见韩国200多年过得怎么样,只剩下一个县和方圆两三百里。数量最差的国家,看韩国。
[img]606633[/img]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然而,有时弱小就是障碍,就是罪过。
秦始皇灭韩国的结局有多惨? 史书上只剩下17个字,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