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明朝国库,
[img]604358[/img]
明朝崇祯17年3月15日,即李自成即将进入北京的三天前,明朝工部营业司外郎赵士锦(掌管皇家宫廷、陵墓、祭坛寺庙、宫殿、城墙、仓库、庭院、营房等事务)奉命接管明朝国库并完成交付。赵士锦后来在他写的《甲申纪事》一书中描述了他看到的空国库:
新库暂停2300多金。旧库暂停储存无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等。
只有1000多块钱;袁伟说,这个项目已经被允许作为龚旭公主的坟墓。当他有领状时,他应该把它送走。外面只有金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622,宝源局易钱银322,仓库办公室用来守城。
从赵士锦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明朝崇祯朝灭亡时,国库里只有3000多两黄金和不到1000两白银,全部换算成3万多两白银。而且,记录中只有不到1000两白银真的是军资。即使国库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守城,还能招多少兵,买守城的物资和粮食?以至于赵士锦感慨道:“国家的贫困到此为止!”。
[img]604359[/img]
难怪崇祯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抛开一切尊严,厚着脸皮向大臣们借钱,但总共借了22万银。此外,崇祯要求大臣们向家乡的富人捐款,朝廷以官职奖励他们。结果全国只有一个人在南京和浙江推出,“余省不及”。面对城外数十万顺军,缺钱的崇祯被迫让宦官守城。宦官是皇帝的奴隶,省钱。
国库里的银那么少,官员的捐款那么少。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从皇室、勋贵、官员家中复制的7000多万两银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空,一个地下。崇祯在北京破时绝望的感慨:“我不是亡国之君,大臣都是亡国之臣”。虽然这句话有些偏颇,但至少在崇祯17年,还是挺正确的。
[img]604360[/img]
明朝肯定不会没钱。李自成只在北京抄了这么多,更不用说全国了。当时要分阶级的话大概有四等,一等是皇帝的家庭,二等是皇室,三等是官员、绅士、四等是平民。皇帝和平民最穷,平民交税,皇帝交税,然后皇帝用收到的税来治理国家,但其实大部分税和国家财富都被中间的二等阶层赖掉或者贪墨。
不用说,皇室主要集中在各地的藩王和他们的后代身上。他们没有追求。只要他们能维持奢侈的生活,每个藩王家庭都是极其庞大的。藩王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享受收获外,还免税经营各地。他们总是可以在盐、铁、茶、粮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物资销售中看到,藩王的后代不能继承王爵,朝廷每年都会分配一定数量的钱和粮食供养。明末朱元璋的后代高达百万,崇祯怎么能养得起呢?
[img]604361[/img]
至于官员和士绅,早在张居正统治时,他们就对他们进行了评价:“商人在位,货物上流”。从那时起,明朝的官绅就明目张胆地追求金钱赋予的奢华生活,包括张居正本人。他们应该享受和赚钱。在明朝对外经济不占主流的情况下(海贸赚的钱都是他们的),这笔钱只能从普通人和朝廷的税收中找到。
最简单的方法是合并土地和垄断销售。合并后挂在官绅名下的土地不需要纳税。然后,随着合并的增加,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这是明朝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至于垄断销售和商业税,在万历和天启之间的斗争之后,在崇祯时期,官绅集团已经控制了他所有的收入,并以不与人民争夺利润的理由将崇祯皇帝排除在利益链之外。
[img]604362[/img]
官绅集团把朝廷能赚到的钱都拿回家了。国库和皇帝的内库都是空的。官绅们认为这是正确的。这个世界是皇帝的。如果没有钱,皇帝应该想办法。然而,在商业上,皇帝被他们拒绝了。崇祯想赚钱,但他不能克制自己的钱。他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拿出钱呢?根据史书记载,崇祯被迫卖掉宫中的东西或作为它们来弥补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贫穷的皇帝之一。
李自成杀了。崇祯没有钱招募守城士兵。他向城里的贵族和官绅借钱被抵制。他非常生气,几乎改变了王朝。他眼皮底下的官绅仍然抵制他,不愿意做出贡献,更不用说南方的官绅了?这可能是崇祯宁死也不南下的原因之一。当时,崇祯绝望,对未来没有信心。最好去煤山。
[img]604363[/img]
明朝去世后,李自成在北京的折磨工资实际上只影响了少数官员。清朝入关后,除了朱家皇室,大多数官绅即使改变了朝代,仍然过着美好的生活。在学者稀缺的古代,他们必须依靠他们来治理世界,不是吗?朱明王朝延续了300年,周期律也应该改变朝代。只有努力工作的崇祯皇帝才没有效果。唐朝皇帝的尊重已经十多年没有享受了。他们都被皇室和官员和绅士坑了。
明末国库多少钱? 李自成为什么能抄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