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虽然他是合法的,但他不是合法的长子。长子是朱棣同父同母的兄弟朱标。由于朱标早逝,王子的位置落在了朱标长子朱云文的头上。这样算:朱棣和朱允炆的关系应该是亲叔叔和侄子,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呢?看作者总结的“靖难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img]598232[/img]
01靖难之战的起因
朱棣什么时候开始对抗朝廷的想法?
朱标死后,储君候选人成为朱元璋最悲哀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儿子,每个人都垂涎王位。如果第二个孩子被选为王子,第三个孩子会怎么想?第三个孩子会动歪脑筋:暗杀第二个孩子,自己当王子!朱元璋心里明白,如果东宫的候选人不早决定,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兄弟之间的竞争。
朱元璋明白,“长子继位”制度不应该被打破!但朱彪的长子还是个孩子。他怎么能承担王位的重大责任呢?因此,朱元璋开展了一系列清洁活动,清除了朱云文的外部威胁。但他从未想过王位会被他的儿子夺走。
[img]598233[/img]
姚广孝是朱迪的心腹谋士。朱允文被封为储君时,他对朱迪说:“朱允文年纪轻轻就很难当大任。现在他的外姓和权臣已经被皇帝清除了,你是朱姓一代中最好的。王位有机会争取。希望你早点准备。”
朱迪听了姚广孝的话,什么也没做。然而,当建文帝颁布“削藩”法时,朱迪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是危险的,想起姚广孝最初的言论,开始采取行动抵抗朝廷。
[img]598234[/img]
朱迪对朝廷有什么顾虑?
朱迪抵抗朝廷的方法可能分为两类:一方面,燕王的封地靠近蒙古,他提供了优惠条件,招募了许多勇敢和善于战斗的蒙古士兵;另一方面,朱迪知道建文帝的根源,利用他在首都的亲信来吸引对建文帝不满的官员。内外政策,不断增强军事实力,瓦解建文帝的基础。
朱棣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朝廷摊牌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的力量还很小,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朱棣的三个亲生儿子也被拘留在南京作为人质。燕王朱棣不敢轻举妄动。
[img]598235[/img]
军事实力不足可以慢慢积累力量,但是儿子怎么会回来呢?朱迪和建文帝打了一年太极。在此期间,朱迪给侄子上演了各种鬼把戏,假装疯了,假装生病了,甚至假装死了,不断打“情感牌”,要求临死前见到自己的儿子。
建文帝朱允炆轻信“亲叔叔”朱迪的鬼话!朱迪的三个儿子心一软。看到三个儿子,朱迪立刻开始准备起事!就像卢沟桥事件一样,出兵总要找理由!此时,燕国的两名官员被朝廷逮捕并杀害。朱迪立即抓住这个理由,谴责建文帝听小人物的诽谤,以“清朝君主”为借口杀害了他的忠臣,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战”。
[img]598236[/img]
02朱棣发动靖难之战打出的名字!
朱棣绞尽脑汁,花心思纠正自己的“叛乱”。他写了两篇文章告诉全世界,高举儒家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先训练记录,坚持自己行为的正义,声明自己发动的“靖康之战”不是内乱行为,而是终止内乱行为。
朱棣多年来表达了自己的“苦水”,并公开发表了谴责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言论!他指责建文皇帝没有及时告诉父亲皇帝(朱元璋)紧急情况,导致父亲皇帝临终前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他还指责建文皇帝不允许他参加父亲皇帝的葬礼;他还指责朱云文摧毁了祖先留下的宫殿,不听祖先的训练。总之,高举儒家尊敬的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录》,全世界打击建文帝。
[img]598237[/img]
朱迪还谴责朱云文周围的亲信!他说,他受到了“齐泰、黄子成”等奸夫的诽谤,并采取了迫害王子的“削藩”政策。他还声明,他的武力对抗的对象不是朱云文,而是法庭上的奸夫和恶棍,他有义务成为叔叔。他坚持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自卫,并声明自己不觊觎侄子的王位。
虽然朱迪的“老师的名字”很牵强,但“名字”很重要,也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这些言论不仅让他的不义行为站稳了脚跟,也吸引了很多和他一起对抗朝廷的“叛军”。朱迪获得王位后,马不停地修改历史记录,遇到了与他“老师的名字”背道而驰的内容。人们不能否认他王位的合法性。
[img]598238[/img]
03靖难之战的过程与结局
建文帝朱允文和朱迪之间进行了三年的内战,叔叔和侄子之间血腥的王位争端非常血腥。战争初期,朱迪没有优势,只有10万军队,领土有限,钱和食物不如南京朝廷。建文帝有全国的钱和食物,废除了几个藩王,实力大大增强。
朱迪虽然在数量上没有优势,但在质量上很有竞争力。领导能力和军事作战能力是朱允文无法企及的。随着战争时间的推移,燕王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朱允文一方指挥了很多错误,士兵士气不足,内部腐败无能,于是节节败退,很多将军投奔朱迪一方,没有希望。
[img]598239[/img]
并非没有人支持朱允文。朝鲜国王李芳远对建文帝非常乐观,并派兵从北方攻打朱迪背部,与建文帝形成南北攻击。但尽管如此,南京朝廷还是没有扭转失败,输掉了战争。
朱迪攻下南京后,对朱允炆亲信身份的残忍。对待宁死不屈的忠臣,剥皮下油锅。而且他们也不放过家人,把女眷教坊当妓女,或者送到军营慰问官员,被成千上万的士兵羞辱。朱迪甚至不放过他们的尸体,下令扔掉被摧毁的尸体喂狗。
[img]598240[/img]
建文帝的结局仍然是一个悬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南京破裂时,宫殿里发生了大火,朱云文及其家人被大火烧死;另一种是朱云文假装是和尚,逃离南京,流亡海外。
尽管事实是从情节上考虑的,但作者更倾向于建文帝流落海外,不愿意接受朱云文全家被大火烧成灰烬的结局。只有当人们活着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希望。有希望的事情是梦幻和美妙的,会引起人们的向往,不是吗?
朱棣是如何发起靖难之战的? 朱迪最后是怎么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