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不同于西方。宋朝以前,医生的名字比较复杂,一般根据他们的专业来称呼,如食品医学、疾病医学、金疮医学等。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混淆了“皇家医生”和“太医生”的概念。严格地说,它在清朝以前被称为皇家医院,在清朝被称为太医院。但说到皇家医生和太医生的区别,我们必须谈谈太医院的组成。
[img]597736[/img]
太医院的人可以分为四类,类似于今天的医院组成:第一类是“御医”,大概相当于县长的地位,共13人;第二类是“官目”,共26人。这些人中有一半是八品,另一半是九品;第三类是“医生”,从九类到二十人;地位最低的是“医生”,没有阶级,扮演学徒的角色,共30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太医院的人真的很少,真正的御医只有13人。
所以,为什么说清宫御医群体会呈现多元化呢?
事实上,虽然皇家医生只有13人,但结合历史事实,我们会发现这种“皇家医生”不是另一种“皇家医生”。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探索人才,保护政要和贵族的健康,皇家医生的范围实际上被朝廷放大了很多。那些为皇室服务的医生、皇帝给有功英雄的医生和从民间找到的医生都被列入皇家医生的行列。
因此,清朝御医的组成是多样化的。
[img]597737[/img]
今天,笔者将与大家详细探讨清朝御医群体的组成。
@ 是太医院的官方群体,这些人身份正规,技术高超,可以算是御医中的战斗医生。朝廷为培养这些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要求他们掌握不少于五本重要的医学书籍,@ 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得到御医的职位。尽管朝廷非常重视这一点,但朝廷的精力不仅有限,而且皇家医生的培养也有限。@ 为了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太医院将筛选全国各地有医学天赋的人进行培训。
@ 这些正规的皇家医生主要负责确保皇室成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皇帝的安全有关。即使他们的官职只相当于县长,一旦他们能治愈皇帝的疾病,他们也能得到皇室的信任,等待他们的是荣耀和财富。然而,如果他们犯了任何错误或引起了皇室成员的不满,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深渊。
除了这些通过正式渠道成为御医的人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督察推荐或朝廷征召的人。这些人要么是民间医生,要么是精通医术的朝廷官员。这些人不在太医院,奖励由皇室自己支付。如果这些人能够成功地完成诊断和治疗,那么结局自然是快乐的。
[img]597738[/img]
原来的医生继续行医救人。当然,出宫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有官职的人出宫后会升职。当然,如果病人治疗不好,就要贬职流放。
清朝时期,朝廷经常以这种方式招募医生,雍正皇帝也以这种方式找人治病。当然,他要求的人才范围很广,医生、儒生、庸俗的孩子,甚至道士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此外,一种特殊的方式是皇帝亲自指定著名医生进入宫殿进行诊断和治疗。
当然,以这种方式招募的医生都是有才华、有学问、有名的人。这种方法对声誉和声誉有很高的要求。举个最熟悉的例子,清末的农村郎中喜来乐被靖王爷召去治疗格格。
当然,作为东方天朝,清朝的心胸自然是极其宽广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会被征召为御医。
[img]597739[/img]
例如,蒙古医生,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可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马背上,不可避免地经常摔倒或骨折。在这样的环境下,蒙古医生自然有骨折等伤害的经验,有自己的方法,效果也非常显著。
@ 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所以他们知道蒙古医生的能力。@ 清朝成立后,朝廷立即设立了专门机构安置蒙古医生。然而,这些人的待遇极低。他们不仅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治疗宫廷执事,还要在超过期限后受到惩罚。
@ 还有一些特殊的皇家医生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医生。清朝规定,京城所有寺庙都应报告精通寺庙医术的喇嘛,不得隐瞒。著名的孝庄女王曾接受过喇嘛医生的治疗,但在我看来,医生的治疗方法真的很辣。
他竟然找了48个喇嘛用读经书的方法,来治疗孝庄皇后的中风症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img]597740[/img]
总的来说,清朝太医院的招聘方式还是很科学的,既保证了自己的超然地位,又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在太医院遇到棘手问题时,还能及时征召各地名医入宫诊治,真是完美。
参考资料:
【清史稿·职官志】、京都太医院考略、蒙医传统疗法概述】
清朝的御医群体是什么样的? 多样化简直就是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