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熟悉天文地理,无数个夜晚,她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传奇研究;
她,天生的学霸,能留住后人的作品,涉及天文、地理、数学,都是在她18-24岁之间完成的;
她是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她对“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 她被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2000年2月8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联合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
2016年,她入选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2018年,她再次进入美国数学教授出版的《数学力量:数学叛逆女性》一书,并特别介绍。
她是清朝第一位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王贞仪。
很少有女人能在古代社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清朝的封建礼教特别严格,但王贞仪可以冲出层层礼教,做她喜欢做的事。我们不难想象她面临的困难。让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公元1768年,王贞仪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她的祖父是知府,知识渊博,精通算数,藏书丰富;我父亲是一名学者。不幸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很艰难。虽然他多次尝试失败,但他精通医学技能,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我的祖母和母亲也是书香之家的闺房,懂诗歌。
王贞仪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勤奋好学,涉猎广泛。
[img]596431[/img]
11岁时,她的家庭不幸。她的祖父参与了官场风暴。她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四处游荡,北迁吉林。不久,她的祖父又死了。祖父去世后,她继承了祖父留下的近1000本书。王贞仪获得了这样的宝藏,开始日夜阅读,忘记吃饭和睡觉。
这些书中有许多科学作品,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知识,这使王贞仪大开眼界。
后来,她游遍了祖国的山河,成长了很多知识,所以19岁时,她在南京安定下来后,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从19岁到生命的尽头,她留下了很多成就。
数学。她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和西方的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籍,如《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
在天文学方面,她取得了更多的成就。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概念的人。
至于圆圆的地方,王贞仪说:“人住在地上,每个人都以自己居住的方式为正,远处都是斜立的,人的立场都是倾斜的。现在不然,不就是天天穿着,脚踏实地吗?”
这意味着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地球上的人主要看自己的东西,他们呆在平坦的地方,但远处的天空,看起来倒着。
王贞仪的解释很新颖,通俗易懂,对宇宙来说,上下侧正的区别并不重要,跳出地球。
她还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写了《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图片一目了然。
在反复测试移动灯和镜子的同时,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成功地模拟了月食的形成过程。同时,它还解释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这与现代天文学所阐述的日月食原理是一致的。
当时她才20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日月食原因的解释。
[img]596432[/img]
王贞仪一生中有很多故事,共计56卷。留下五卷《历算简存》、《计算易知》、《重订计算证据》、《西洋计算增删》等;《星象图解》二卷、《象数窥余》四卷、《岁轮定于地心论》等;《德风亭初集》十四卷、《德风亭二集》六卷、《文选诗赋三评》十卷、《女蒙拾诵》、各卷《沈慢自言自语》等。而且她所有的作品最精华的部分都收录在《德风亭集》中。
25岁时,她遇到了一个名叫詹梅的年轻人,婚后和丈夫住在安徽。然而,由于长时间熬夜,她开始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此外,她身体虚弱,婚后不久因病去世,年仅29岁。
纵观王贞仪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颇具传奇色彩。令人钦佩的是,她不受时代限制的束缚,大胆探索科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影响了后人。
不幸的是,她英年早逝,叹了口气,历史不应该忘记她。她是中国孩子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怎么能忘记她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呢!
王贞仪:清朝第一位女科学家,她一生的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