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囚禁七年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起起落落。他从被囚禁的太上皇帝变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贞和石亨发动的“夺门之变”中再次登上王位。
八年前,年轻的明英宗率领20万军队抵抗北方入侵的瓦拉。结果,在太监王震的随机指挥下,20万军队进退失据,在土木堡被瓦拉歼灭,明英宗也成为瓦拉的俘虏。
[img]595513[/img]
被瓦拉囚禁后,弟弟朱祁钰被立为新皇帝,明英宗成为太上帝,自然失去了使用价值。瓦拉把他送回北京。回到首都后,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宫,成为囚徒。
景泰八年来,朱祁钰病重,徐友贞、石亨等人发动政变,从南宫迎来朱祁镇,带领军队入宫,帮助明英宗复辟成功。这一事件被称为“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很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反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朝成祖朱迪发动的“靖难之战”。但与历史上其他政变不同的是,“夺门之变”没有大规模的出血冲突,一切都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完成了王位置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夺门之变”很容易成功呢?
[img]595514[/img]
从礼法和祖制来看,景泰帝的王位是孙太后赏他的。
英宗是宣宗的长子,宪宗是宣宗的长孙,英宗父子的法律地位高于景泰皇帝的父子。
从礼法上看,皇位是明英宗的父子。虽然说明英宗不靠谱,但礼法和祖制并没有说皇帝不靠谱就要换。
为了解决这一优先级问题,景泰帝有两种方法:1、杀明英宗 2、灭绝明英宗一脉,斩草除根。
第一条路,孙太后还在,母亲还在,敢杀母亲的儿子?景泰活得足够了,孙太后找不到废弃景泰的理由。英宗不能在蒙古死去。景泰上有孙太后和皇帝。英宗有很多儿子。他没有成年儿子。他怎么能和他母亲的家人打架?
第二条路灭绝了明英宗。
但是,景泰帝的基本盘是谁呢?是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内阁首辅陈循等人。
[img]595515[/img]
然而,景泰帝病危时,陈循等内阁官员和军部尚书于谦、官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杰等。鉴于明景帝病危,原计划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早期劝说景泰帝同意英宗监国。
他们在奏疏中写道:“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做立章皇帝的后代”。
宣宗章皇帝的子孙,世界上只有明英宗和明英宗的儿子。
你认为这些受儒家礼法影响的大臣会反对景泰帝斩草除根吗?
至于死党明英宗对立面的官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王文,人缘很差,没有影响力。
如果单杀明英宗,可以通过下药等暗杀手段来实现。
[img]595516[/img]
但是,明英宗的儿子太多了。当时在世的儿子有沂王朱见君(后来明宪宗朱见深)。
德王朱见清、许王朱见淳、秀王朱见舒、崇王朱见泽、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徽王朱见沛、王子朱见坤。
你想偷偷杀了那么多王子。。。地狱级的难度。
当然,许王朱见淳和王子朱见坤早逝,我不知道明景帝是否在其中做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发生夺门变化,只要景泰帝病重,政权就会回到明英宗手中。
但是为什么朱祁钰当了八年皇帝,很容易被夺权呢?为什么没有人反抗?朱祁钰一心一意独行,甚至用酷刑迫害反对者,这让越来越多的朝廷大臣对他不满。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下诏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并将自己的独子朱见济封为王子。@ 他还废除了原妻子王皇后,将朱见济的生母杭妃改为皇后。这一系列私利行为严重损害了朱祁钰的威望。更不幸的是,朱见济在景泰死了四年(1453年)。朱祁钰尽了最大努力,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祁钰一意孤行,甚至用酷刑迫害反对者,这让越来越多的朝廷大臣对他不满。而且,由于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悬而未决,一些在景泰逐渐失意的大臣开始酝酿取代朱祁钰的阴谋。
阴谋的主要策划人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主要英雄之一。然而,由于石亨贪得无厌,他最终与另一位英雄于谦分道扬镳,彻底分手。于谦深受朱祁钰的重用,因此石亨决定冒险复辟太上皇朱祁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新的世界。
[img]595517[/img]
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和石亨有着相似的野心。都皇史徐有贞早年因主张南迁而被冷落。另一位都皇史杨善因从瓦拉人手中迎回太上帝而陷入职业生涯的停滞期。这群对现状极度不满的大臣聚在一起,形成了颠覆景泰朝的阴谋。
当时,石亨和曹吉祥控制着首都的军队,徐有贞和杨山控制着负责监督的都察院。明朝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三驾马车”掌握在阴谋者手中。因此,在随后的“夺门”行动中,几乎没有出血冲突就完成了皇位替代。
景泰皇帝朱祁钰尽最大努力控制王位,但他挖了一个坑埋葬了自己,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
为什么夺门之变能轻易取得成功? 为什么朱祁钰坐稳皇位八年后很容易被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