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遗风武则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中国现代学者郭沫若谈到了武则天治国有“贞观遗风”的评价。
主要原因是大唐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政策稳定、战略适当、文化复兴、人民富裕,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治国有“贞观遗产”。
至于为什么治国有“贞观遗风”的武则天最终要把王位还给李家,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img]589996[/img]
第一,武则天老了
经常接触过老人的人应该知道,老人更容易怀旧和怀旧。
当武则天登上皇位时,她已经67岁了。当她真正考虑立王子时,她已经快80岁了。
即使在现代,快80岁的人也是老态,即使武则天保养得再好,也承受不了岁月的侵蚀。
在武则天的一生中,李家的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她在一起。当她回忆起过去的时候,她自然会想起李家对她的好意。在建王子的问题上,她应该站在李家的立场上。
[img]589997[/img]
第二,宰相狄仁杰的话打动了武则天
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想寻求王位。
他们多次派人告诉武则天:自古以来,皇帝只立同姓(武姓)的人为王子,从未听说过有人立异性(李姓)为王子。
武则天心里也很纠结,一边是侄子,一边是儿子。
首相狄仁杰趁机告诫武则天:陛下认为侄子和儿子哪个更亲近?如果陛下把儿子当太子,死后可以去太庙享受后人的崇拜;如果你有侄子,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在太庙崇拜你的姑姑。
经过深思熟虑,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的话真的很有道理,于是他打破了立武家子弟为王子的心思,秘密地把李贤带回了洛阳。
[img]589998[/img]
@ 武则天看到支持李唐的力量仍然很强大
当然,尽管狄仁杰的话能打动武则天,但她看到了支持李唐势力的力量,促使她做出最终归还王位的决定。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狄仁杰劝诫后不久,连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都经常在武则天耳边吹风,建议她立李显为储君。
第二,大唐有一次征兵。一开始,应聘者很少,各地设立的征兵办事处都无所事事。后来,人们听说李贤来了。洛阳北郊的一座山上挤满了来应聘的人。
这时,武则天才意识到,即使她最终把王位传给武家,他们也不能守住这个国家,反而会给武家带来灭族之祸。
了解以上三点,武则天最终决定将皇位归还给李家,这并不难理解。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如果您对武则天有任何疑问,请留言讨论。
武则天治国被称为贞观遗风 最后,为什么把王位还给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