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忧天下,后乐天下。如果你住在寺庙里,你会担心你的人民,如果你离江湖很远,你会担心你的国王。”意在表达无论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做平民,都要有为国家分忧的心,时刻关心家国。范仲淹的言论直到清末才被抹去。就像清末百日维新时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一样。
[img]587064[/img]
文人对条约签订感到愤怒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加深。这个消息传出,文人书生的情绪特别激动。
作为学者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写了1800字的《今天的皇帝书》。官员中保守派人数众多,不提倡激进,于是悄悄扣留了康有为上万字的书。
毕竟满清朝廷也有帮派现象,不作为人数多,激进人数少。直到胶州湾事件发生,一些官员才真正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似乎真的对国家有利,所以他们试图把康有为的书呈现给光绪皇帝。
[img]587065[/img]
决定变法,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宣召梁启超后,听取了这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建议,非常有同感。当时中国的情况真的不能再坐以待毙了,要向西方学习,寻求变法图强。
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领导下,他协助光绪皇帝主持这一变化。在此期间,光绪皇帝经常发布数百条新的法令来实施改革。当时,已经有洋务运动,并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造业。光绪对新政策的实施充满信心。
光绪皇帝只想着如何改变法律,但他不在乎变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变量是慈禧。慈禧看到光绪即将失控,感到震惊,立即动员部长阻止光绪变化。当然,慈禧确实成功了,维新变化只有100天才宣布失败,后代称这一历史事件为“100天维新”。
[img]587066[/img]
变法内容
无论光绪皇帝是对是错,让我们来看看变化的内容,然后发表评论。维新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始,废除冗余官员,允许私营企业,引进西方武器,培训新军队,开设新学校,不再以八股文科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而是鼓励西方思想的传播。
还有一点,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建议光绪皇帝:把西藏和新疆卖给沙俄英国。他们认为,这些粗糙的地方是为了扩大清朝财政的后腿,卖掉它们来准备变法资金,这也是一件好事。虽然这个建议没有成功,但仍然无法原谅。
[img]587067[/img]
对公众来说,那些在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士参加科学考试的机会更加渺茫。他们一直在学习八篇正常的文章,阅读四本书和五本圣人的方式。现在,新的科学考试已经不再调查这些迂腐和正规的文章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没有希望吗!
虽然维新变法开始轰轰烈烈,但却像过眼云烟一样迅速结束。
[img]587068[/img]
变法结局
变法不能继续下去。当然,慈禧想找这些教唆皇帝的人来清算。于是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和支持变法的人。康梁接到消息后,立即逃往海外,留下戊戌六君子与慈禧作战。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意识不如文人墨客高,也不是所有的文人墨客都能像康梁一样意识到高。这种变化触及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戊戌六君子被斩首时,很少有人感到难过。相反,他们好奇地斩首,甚至说他们胡说八道。可以想象,欢呼者不会成功。
[img]587069[/img]
光绪皇帝变法仓促,思想不周。当时慈禧控制政府,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中国人思想落后,困难重重,无非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当时人们无法理解戊戌六君子的做法。但是当时差点卖国土。你现在会原谅他们吗?
戊戌六君子之死一点也不冤吗? 为什么人们在行刑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