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明朝打完金兵马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只派十几万兵马”的提法引人发笑。
万历三大征,尤其是朝鲜和宁夏,从公元1592(万历20年)到公元1598年。这两场战争基本上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九边野战部队。李成梁的儿子和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在1598年与蒙古部落的战斗中阵亡。同时,他还宣布,震慑女真部落的李成梁创造的辽东铁骑退出了历史舞台。
[img]586212[/img]
17世纪以后,明帝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组织经验丰富的精锐野战军团,这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制约。首先,上述16世纪末的一系列战争损失巨大,新的野战部队没有及时补充。第二,万历朝的党争开始出现,张居正十年的变革付诸流水,朝廷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支持军队需要钱。
明朝的军队,其实能打的精锐,都是为了忠于自己家庭的官员。比如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估计有3000人。虽然只有3000人,但在李成梁时代,女真的很听话,想打就打。
战争并不是说人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战争。一般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人只有数万人,其他人大多随着精英的丧失而崩溃。具体来说,在明朝,仍然存在卫士兵的问题。当然,卫士兵经常摆姿势,聚集人数。真正战斗的是九边精锐部队,他们维持在不超过10万人。
[img]586213[/img]
然而,万历三大征程结束后,边境军队的精英们消失了,帝国的财政漏洞无法填补,边境军事卫生中心的侵蚀也失控了。在萨尔浒战争中,总共有11万人,这是帝国最终的资本。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明军再也没有那么多野战军可以战斗了。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杨浩的四路攻击战术,葫芦娃救了爷爷一个接一个地死在萨尔浒传中,帝国只能转向守卫,真的没有派军队跟随后金野战。
后来打的战争不是明军送死,而是基本上被围点打援。老奴带着八旗兵攻击辽东明军城市,总是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反复尝试。这个问题是明廷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守土有责”,处罚极其严厉。
这些派遣的援助部队本身并不是精锐的野战部队,其中大多数是守卫城市的部队,缺乏野战经验。毕竟,自萨尔浒传以来,明军不仅失去了野战精英,而且对八旗野战也失去了信心。
从萨尔浒战争开始,明军基本上没有野战军。可能有一些精锐的家丁部队,比如传说中的“关宁铁骑”,大约有3000人。我不知道战斗力如何,但就战斗意志而言,它是大明最后一支能够面对炕清兵的部队。
[img]586214[/img]
此后爆发的战争,除了宁锦战争和宁远战争,这两场战争是袁崇焕依靠强大的城市防御,加上尖锐的大炮,赢得了守城战争,其他大凌河战争、松锦战争等,基本上都是由八旗围点杀死的。
朝廷最后一次组织大规模军队前往满清,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战役。大部分军队来自与高迎祥、李自成作战的军队。结果,在崇祯的逼迫下,总指挥洪承类放弃了一步一步的战术布局,赶往锦州救援,最终在松山被努尔哈赤围攻击灭。这一次,左闸安明军派出了13万人,这是帝国出兵的极限。
有些人可能会说,在明朝之前,不是总是有数十万的会议战争,明朝怎么只有数十万的军队战斗?你应该知道,当古人记录历史时,他们对数字从来都不是很严格。有时,为了强大的势头,他们报告了几次夸张的虚拟数字。战胜后,歼灭敌人的数量也很大,(为了军事成就)。
对于古代的后勤水平来说,超过10万人的军队几乎是极限。10万是指战士。为了保证这10万人能够正常作战,至少需要20万以上的辅兵和民夫来承担后勤。
[img]586215[/img]
此外,即使明廷有能力派出数十万士兵作战,在辽东,面对未知的下落,不确定,不需要后勤保障,高度流动的军队,也没有机会主动,一旦暴露缺陷,就会被其他人打破。数十万军队不可能一起行军。
为什么明朝打后金一波又一波的送死? 为什么明末只有十几万军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