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安禄山兵临城下的事情,
公元755年,安禄山亲自率领20万叛军直接前往洛阳,而此时的唐军却节节败退。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逃跑了。那么唐军此时在哪里呢?为什么安禄山的20名叛军来到城市?
这必须从唐代的兵役制度开始。
[img]583831[/img]
也就是说,在唐朝成立初期,南北朝的政府军事制度继续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役制度?一般来说,当时的官兵通常不得不种田和练习,但他们不必纳税。在战争期间,他们在战场上自带武器。这在南北朝非常实用。当时,诸侯们分开了,每个政权都不大,经济也不景气。
但它不适用于唐朝。为什么?领土太大了。一旦军队被派出去,它往往一年半都回不来了。这样,家乡的耕地就会逐渐被遗弃。后来,在唐玄宗中期,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用于十节制。
意思是把世界分成十大战区,每个战区的司令都是节度使。
[img]583832[/img]
当然,一个节度不能对抗中央政府,但后来为了对付游牧民族,有一个将军和几个节度使。当时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可谓超级大军阀。这一节使得最初只有统一士兵的权利很容易控制,但后来,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央政府逐渐将地方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交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就形成了,节奏使得中央政权不再完全听命。
当时,唐朝在南方与南诏进行了长期的战斗,在东北面对各种少数民族,在西方面对不可战胜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这是一场三线战斗。他们的主要部队集中在边境线上,国内军队很少。当时,安禄山可以指挥20多万军队,而唐朝只有10多万中央军队。
另外,天天打仗,天天踢正步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一样。
[img]583833[/img]
当时,唐朝的歌舞已经升级了100多年,以前引以为豪的中央军早已成为一个没有战斗力的花架。这些由贵族子女组成的中央军队完全是为了在军队中获得资格,从而为自己创造一条晋升之路。安禄山的叛军,作为一支每天与游牧民族作战的军队,自然比他们强大数百倍。
叛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很容易赢得了唐朝东都洛阳。此时,唐朝还有一个唯一的依靠,那就是坚守潼关,但结果也让李隆基搞砸了。
当时,高仙芝、封常清等著名将领主张坚守潼关,等待西部军团的援助,然后与叛军决战。然而,长安城非常依赖水路运输。为了打开长安的水上粮食运输通道,李隆基命令驻扎在潼关的唐军参战。高仙芝和其他人不同意,最终被下令处决。虽然主持军事事务的哥舒翰也知道自己不能战斗,但在李隆基的压力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战斗。
[img]583834[/img]
最终的结果是,唐军失败了,叛军占领了潼关,长安城处于危险之中,李隆基和他的女人一起逃跑了。然而,在逃跑的路上,王子李恒发动了军事变革,杨玉环成为了政治受害者,李隆基失去了权利,李恒继续北上指挥,最终在公元757年6月和10月恢复了长安和洛阳。
为什么安禄山20万反叛军能在城市下面? 唐军当时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