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之战发生在魏正始五年(244年),即曹爽和司马懿争权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曹魏政坛呈现出司马懿控制军事和曹爽控制政治的局面。
兴势之战从注定失败的战役开始,主要从司马懿在这场战役中的“起-承-转-合”开始。
[img]583784[/img]
一、“起”。
从魏正始第一年(240年)开始,即魏明帝曹操死后的第二年,到魏正始第十年(249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曹爽和司马懿在军政界不断交锋,相互制约。在这种背景下,魏蜀之战正在发生。
曹爽虽然持有军权,但司马懿在军事领域更有威望。为了完成魏明帝曹睿的委托,在军事领域树立自己的威望,夺取司马懿的权力,曹爽积极策划了兴旺之战。
[img]583785[/img]
作为一个功勋卓著的野心家,司马懿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阻止这场战争。《晋书》载他对曹爽“停下来,不要”。因此,当曹爽砍蜀的军事行动“起势”时,司马懿并没有全力支持他。
二是“承”。
在曹爽计划伐蜀之初,司马懿尽力阻止他,但最终未能阻止他的军事行动。他退而求。@ 从曹爽带领的将领那里就可以看出,随军将领上写了一篇文章。
司马懿没有派出所有的亲信将领,尤其是骁战将领,只是派了郭淮。在这种情况下,曹爽只能带领夏侯玄、邓琏、李胜等没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近期服务员,他们被魏明帝和曹杰称为“浮华的人和平庸的人”。
[img]583786[/img]
这就为曹爽在战斗开始时无法有效指挥大规模进攻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第三,“转”。
在白热化阶段,司马懿阵营的先锋首都郭淮突然脱离大军,对蜀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它挫败了军队的士气。第二,没有将军。曹爽陷入了“盲目指挥”状态。第三,蜀军突然发动攻势,魏军无法阻止。
[img]583787[/img]
作为当时曹魏政权中为数不多的“知蜀派”之一,郭淮长期处于与蜀汉政权作战的前沿,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伐蜀将领,以“度势不利”为由,在战斗中顺利进行,未经授权将前锋部队带离前线和主力部队。
很难想象这样的决定只是前锋都督能做出的,一定有司马懿暗中的全力支持。
四、“合”
当战斗进展不顺利时,曹爽希望的物流供应迟迟不到,导致10万军队全军覆没。虽然官方历史上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时任常务、常陪魏少帝曹芳的钟瑜写给曹爽的信,可以代表一些朝臣对曹爽伐蜀的态度。
[img]583788[/img]
信中:“我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看可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只有侯祥之!”可见朝中部分重臣对曹爽伐蜀的反对态度。
可以推断,曹爽在战争不利,希望得到后方士兵和粮草补给的情况下,朝中没有补给,或者即使有,也没有及时放行。
[img]583789[/img]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曹爽兴师意在立功。为了消除司马懿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实现自己的权力垄断,扫清障碍,司马懿知道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整个战役的“起-承-转-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曹爽战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甚至以曹魏10万军队全军覆没为代价。可以看出,兴战的失败是司马懿在朝鲜各地制约曹爽的结果,以争夺权力,在朝鲜外作战。
曹魏兴势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蜀汉的实力太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