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兰亭公园、大禹陵)、著名产品(绍兴葡萄酒),还留下了一些历史轶事,如绍兴大师。
[img]582427[/img]
绍兴师傅,这个词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一些清代笔记小说,但这是什么职业呢?
让我们先谈谈“大师”。我们一定听说过这个职业。最著名的是公孙策。当然,公孙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大师的职业是存在的。然而,大师不是朝廷官员。他是中国古代各级官员聘请的私人顾问。毕竟,许多古代官员可能只读过经典,不熟悉刑名、钱谷、文件等繁琐的地方事务,需要顾问。
[img]582428[/img]
在封建制度最高的清朝,师傅制度最高。清朝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长,都聘请了幕宾(师傅的别称)。清朝师傅通常来自绍兴府八县,又称“绍兴师傅”。后来“绍兴师傅”成了师傅的别称。
清代绍兴师傅有多盛?绍兴师傅龚萼在《雪鸿轩尺竹》中说:“我乡之业在斯者无异万家。清代官场有句谚语:“无绍不成衙。“可以说,师父已经成为绍兴的地域性职业。雍正帝在雍正元年(1723年)实在受不了。他下令:“六个专门的绍兴人被禁止接受”。为什么?“山阴、会稽、萧山的人,专门研究钱谷刑名之学,盘踞世界各地的衙门,相传已久,积弊越多”。
但是为什么绍兴有更多的大师呢?这与绍兴的地方文化有关。事实上,“绍兴大师帮”的前身“绍兴徐官帮”自明朝以来就已经形成。明朝王士性在他的《广志义》中说:“从九清到闲曹细局,无非是越人”(绍兴在古代被称为越州,这里是古代越都)。
[img]582429[/img]
绍兴当地的文化氛围非常流行,每年都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绍兴大厦内部文人的竞争更加激烈!毕竟,每年都有少数人被录取了,剩下的人呢?许多失败的人只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比如做工作人员和做生意。
绍兴的地方发展也趋于饱和。清代绍兴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第三位。因此,绍兴人口狭窄,耕地贫乏,谋生困难。绍兴人不得不大量外出工作。许多绍兴流民都有知识和活力,自然不会做一些体力劳动。他们用大脑赚钱,所以师傅的职业很受欢迎。
[img]582430[/img]
绍兴人成为师父后,形成了团体帮派,带动家乡大量同乡谋生。当时,全国各地的绍兴会馆甚至都有“幕学”的知识。然而,“师父”的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他们从小就想向老师学习。
直到清末,绍兴师傅才开始衰落。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开始整顿官僚,先后裁员多人,废除八股,停止科举,大大削弱了绍兴师傅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后,绍兴师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绍兴师傅是什么样的职业? 为什么清朝大部分师傅都是绍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