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归因于党争,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从明朝中期开始,明朝的军事力量就一直很弱。
以明英宗土木堡事件为例。50万大明军被数万瓦刺军击败。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数百名日本海盗击败了1万多名明军。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度。
一、建立卫所军户制度。
明初,刚刚夺得世界冠军的朱元璋,手中的军队都能善战,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手中数百万军队的安置成了他头疼的问题。新成立的明朝浪费了一切,没有钱和食物来支持这些军队。
[img]580662[/img]
于是他突发奇想地建立了“卫所军户”制度。
前元朝户部尚书张畅最早提出了这一制度。这种军事制度有两个要点:
1.将军队安置在固定位置,自给自足。
二、士兵建立户籍,一人当兵,世代为兵。
就这样,洪武年间300万军队被安置在各个地区的卫生中心,耕种土地。而且效果挺好的,屯田达到8900万亩。除了卫生中心本身的消耗,一年的粮食产量还有剩余的粮食。
朱元璋之所以实施这种军事制度,主要是因为他从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屯田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参照隋唐以来的“府兵制”思想,初衷是打造“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初,这一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减轻国家农民的负担。
[img]580663[/img]
既能养活大量军队,又能不花一粒粮食。朱元璋曾夸口说“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二、卫所军户制度使明军战力丧失
1、万事有利有弊,这个军制也有弊。
元末农民吃不饱饭参军,当兵能获得军功并升职时,军队待遇比人民好,自然打仗努力。但在和平时期,军户最大的缺点就是世代当兵,无法脱离。外面的普通人可以通过种地或做生意发财,而军人家庭除非恩典,否则永远无法脱离军籍,地位比普通人差。明末,由于官兵侵占军户田地,军户几乎连饭都吃不饱,打仗时还要自带路费。军人承担的差役沉重,社会地位很低,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没有出头之日。
正统六年(1441),兵部尚书王吉奏表示,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95.76万亩,“良田为官豪”,“贫困军人无寸地耕种”。这导致很多军人不想当兵,也有很多逃兵。
2、军民不分,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img]580664[/img]
军队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军事专业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而明朝的军事制度似乎有很多好处,但实际上是一种落后的军事制度。让士兵成为军事奴隶。
同时,卫所士兵每天70%用于耕地,剩下的30%用于训练。由于训练时间不足,大多数士兵战斗力较低。
3、将领和军队不能紧密配合。
在明朝,当战争发生时,部队将派将军到卫生中心领导战斗,战争结束后回家。这导致将军不了解士兵,难以指挥。士兵们不熟悉将军,也不想听他们的指挥。整个军队的士兵都不和谐,很难战斗。
三、卫所军户制度崩溃
明朝的军事制度使明朝的军事力量迅速下降,其标志性事件是明朝土木堡事件的发生。土木堡事件暴露了明朝军事制度的缺点,但明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直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日本海盗的混乱才发生。嘉靖34年,由53人组成的日本海盗横行浙江、安徽和苏联。例如,他们进入了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甚至公然攻打了明朝的陪同之都南京,杀害了明朝的3000或4000人。这是难以想象的。原因是明朝落后的“卫生所军事家庭制度”。
[img]580665[/img]
明朝嘉靖年间,不堪田产被占,军薪被扣,大量军人逃亡。由于军人逃亡率高得吓人,大量内陆卫生部门白费了,以前热闹的营房变成了冷清的狐狸窝!
嘉靖年间,明初驻军海防前线高达30万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50多个卫所只剩下30%的兵员,有的“一卫不到1000多人,一卫不到100多人”。这时,明军的海防就像是徒劳的。根本没有人。这一事件撕开了明朝军制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不,明朝开始让戚继光和其他人自己筹集兵力。明末的主要强军都是由将军自主筹集的,如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孙传庭的秦兵和辽东铁骑。
明末,百万军人打不过几万八旗军。卫所军人制度彻底丧失了明朝正规军的战斗力。将军们开始私募,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导致将军们不再听从朝廷的命令。朱元璋最害怕的武将专权仍然出现在明末。吴三桂、左良玉等人支持军队,重视明朝的灭亡。
文章中提到的孙传庭是明末著名的将军。他几乎摧毁了李自成,但最终功亏一篑,被朝廷革职下狱,两年后被李自成打败。
卫所军户制度是什么?它是如何毒害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