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土木堡之战,
明朝和蒙古是宿敌。即使明朝经历了四位皇帝和近百年的统治,蒙古部落仍然希望颠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成祖多次击败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但当明英宗统治时,与蒙古的战争仍然爆发。
1447年,蒙古瓦拉部落利用朝贡大明的机会,向大明提出了不合理的奖励要求,并要求与大明结婚,让大明把公主嫁给瓦拉。当时掌权的大太监王震拒绝了这一不合理的要求。瓦拉以此为借口,三路攻打大明边境地区,占领了几座堡垒。为了教训瓦拉,王震极力鼓励明英宗皇家驾驶。
[img]578496[/img]
明英宗非常信任王振,从心底看不起瓦拉,@ 他听从了王震的建议,在全国召集了50万军队前往蒙古。大臣们劝阻明英宗不要亲自出马。瓦拉只有3万人,根本动摇不了大明的统治。如果天子出去了,如果失败了,大明就动摇了。然而,明英宗不听,坚持要出去。
[img]578497[/img]
经过长途跋涉,明英宗和王振带着大部分朝廷官员和50万军队抵达大同。瓦拉军队没有与明军硬碰,而是撤退引诱明军追赶。明英宗和王振本来想追,但被劝阻了。于是,下令收兵。但王震却想回家乡炫耀,于是,大军到了怀来。但此时,王震又担心军马太多,会踩坏家乡的庄稼,并命令大军转向嘉峪关返回北京。经过这样的折腾,明军走到土木堡后筋疲力尽。
[img]578498[/img]
随后的瓦拉军队立即发动袭击。结果,惊慌失措的明军无法抗拒,成为瓦拉军屠杀的对象。王震被杀,明英宗被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变化。
按理说,明军在地方作战,各方面都有优势,怎么能没有反击的力量呢?原因是:首先,虽然明军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但基本上是临时拼凑的,没有战斗力,经过一个多月的无目的行军,士气低落,供应不足。可以说,军队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理顺。第二,从双方指挥官的角度来看,明英宗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王震没有军事能力,在战斗过程中,王震也独自行走,听不到任何意见,行军路线,不必要地消耗军队的战斗力,也错过了回北京的时间,让瓦拉军队很容易赶上。@ 虽然明军将领可以打仗,但他们恨王振,基本上没有做出贡献。
[img]578499[/img]
另一方面,瓦拉军队的指挥官在土木堡发动攻击前切断了明军的水源,使得50万军队没有水喝,不能做饭。在开始之前,明军陷入了混乱。与此同时,为了麻痹明军,瓦拉还派人假装和平,这使得明军完全失去了警惕。当瓦拉军队进攻时,大多数明军没有反抗的士气,被屠杀。
[img]578500[/img]
@ 明军在土木堡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土木堡的变化占据了明朝的优势 为什么明朝最后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