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切断了赵军粮道。赵军被秦军包围了46天,最终失去了战斗力。他们中的一些人死于战争,一些人投降。从那时起,秦国统治世界的趋势非常明显。东方六国只被殴打和愤怒。那他们为什么不去长平救援呢?
一、秦国准备拼命,诸侯不敢
听到白起截断赵军粮道后,秦昭襄王敏锐地意识到决战时刻到了,于是立即奔赴前线,发出动员令: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掩盖赵救及粮食。(《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坚传》)
秦昭襄王做了两件事:
[img]579458[/img]
秦王下了动员令,志在必胜
一是给河内人民一级爵位,让他们有钱捐钱,有粮捐粮,积极参战,防止赵军和诸侯军来救援。打了近三年的长平之战,秦国消费巨大(秦虽大胜长平,三年后决,士民疲惫,粮食枯竭。在紧急情况下,秦王采取了非常手段:赐爵一级!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人民只有两种获得头衔的方式:要么上阵杀敌,要么多交粮草。无论哪一种,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馅饼从天上掉了下来:他们都给了爵一级。这是多么大的恩惠啊,如果秦军失败了,头衔还有价值吗?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地位,河里的人们努力工作,拿出家里的剩余食物,拿起锄头,谁敢经过,谁努力工作。
秦昭襄王成功地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将长平战场的胜负与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诸侯敢来这样杀气的场面
第二,征兵15岁以上的人前往长平前线,困死赵军。白齐铁心全歼赵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赵军不能突破,其次是赵军的粮草不能送进去。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没有缺口。河内大量青少年奔赴前线,赵军几乎没有突破的可能。
可以说,长平战争的胜负与人民战争密切相关。如果只有白起的主力军,后果就很难说了。
二、其他诸侯都被秦国打废了,没有那个实力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决战,在此之前,其他诸侯都被秦国打残,不敢轻易触碰秦军逆鳞:
[img]579459[/img]
长平战争期间,魏、齐、楚均实力大损
魏:战国初期魏国霸主,起步快,衰落快。马陵之战后,魏国失去了昔日的风光;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魏国相继受到重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一直在生存。楚国:楚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粮草丰富。它经历了丹阳战争、垂沙战争和严英战争的惨败。虽然它仍然有一定的实力,但它的野心已经下降,不敢与秦军作斗争。齐国:齐国强大了两代半。齐民王摧毁了宋国,引起了其他诸侯的红眼病。在秦国的诱惑下,秦、赵、魏、韩、燕联军几乎废除了齐国。虽然他们回到了中国,但他们不再信任其他诸侯。他们成了缩头乌龟。不管他们在外面怎么玩,他们都不参与。韩、燕:韩国、燕国实力最小,自我保护仍然困难,既没有勇气,也没有救赵军的实力。秦国的攻击是极具战略性的,即首先最大限度地削弱魏、齐、楚、韩,使他们在秦赵决战时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是救援,实力也有限。
三、秦赵两国,无论谁赢,结局都差不多
现在常见的观点是:诸侯六国很愚蠢,让秦国打残赵国,为自己挖坑。
其实反过来想想,如果赵国胜了,诸侯就没事了?恐怕会被打得更惨,灭得更快!
战国七雄发展到公元前260年,没有一个是好男人,没有一个是好女人,没有一个没有摧毁其他国家,没有一个看到肥肉就狠狠地扑上去?五国伐齐后,赵不礼貌地抢了几块肥肉。
秦国位于西鄙。要攻打六国并不容易。赵国就不一样了,靠近齐、魏、韩。如果赵军赢了,对他们的威胁会远远大于秦军。一步一步被侵蚀,最终被摧毁,别无选择。
[img]579460[/img]
邯郸靠近中原,赵国胜,更不用说诸侯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诸侯有能力救援,他们也不会小心。理想情况下,他们最好两败俱伤;第二,让他们的狗咬狗,即使是赢家也要付出代价。
@ 在长平战争的重要时刻,秦昭襄王发布了动员令,及时阻止了其他诸侯的救援;事实上,当时其他诸侯既没有实力也不敢救赵军;退一步,诸侯不愿意救赵军。毕竟,不管谁赢了,结局都是一样的。
赵军在长平战争中被秦国包围46天 为什么其他诸侯不去救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