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大臣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临终时,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作为托孤大臣,共同协助魏明帝曹睿。再比如孙权去世时,指定了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军五位托孤大臣。对托孤大臣来说,为了获得协助朝政的权力,自然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在这些托孤大臣中,有两个甚至被君主授予“取而代之”的权力,也就是说,如果新君主尴尬,那么这两个托孤大臣理论上可以被先帝授予的权力所取代。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托孤大臣是谁?
一
@ 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蜀汉诸葛亮和东吴张昭。一方面,就诸葛亮而言,字孔明、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东汉末年,诸葛亮早年随叔叔诸葛玄去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后,邀请诸葛亮与东吴孙权在赤壁战役中击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取荆州。16年(211年),建安攻占益州。再次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宰相,主持朝政。
《三国志·卷35·蜀志·诸葛亮传》: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认,召亮于成都,属于未来事。他说:“君才十倍,曹丕一定能安国,终定大事。如果继承人可以补充,补充;如果他没有天赋,你可以自己拿走。”他哭着说:“臣敢尽力,忠诚之节,然后死!”先主还对诏书说:“你和丞相一起工作,事情就像你父亲一样。”
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燕一起委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你一定能安顿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你的继承人(刘禅)能帮助他,他就会帮助他;如果他没有天赋,你可以自己学习。”
二
因此,很明显,在白帝城支持孤儿时,刘备授予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权力。如果刘禅不能帮助他,诸葛亮可以自己取学位,也就是说,他可以取代刘禅,或者从刘备的儿子中建立另一个君主。当然,虽然刘备授予了这一权力,但诸葛亮致力于刘禅,死了,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什么大臣的心。
[img]579579[/img]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奋谨慎,大小事务必须亲自处理,奖惩严明;与东吴联盟,平定南中;落实屯田政策,加强战备。丞相诸葛亮在执掌蜀汉兵权的基础上,前后北伐中原五次,粮尽无功。因积劳成病,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享年54岁。尽管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但蜀汉凭借诸葛亮奠定的基础,特别是留下的人才,直到公元263年才灭亡。
三
另一方面,就张昭而言,字是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南渡扬州避战。孙策创业时,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任命张昭为文武。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松之引用《吴历》记载:“如果仲谋不做任何事,你就自己拿。正复不克捷,慢慢西归,无所畏惧。”
[img]579580[/img]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告诉张昭:“若仲谋不任事,君便自取。正复不克捷,慢步西归,也无忧无虑。因此,很明显,像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也获得了“替代”的权力。当然,张昭在东吴并没有真正行使这种权力,就像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一样。
四
@ 孙策死后,张昭率领群僚辅立孙权,安抚人民,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张昭主降论。而这,自然成为张昭后人争议的地方。孙权代表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两次要成立丞相时,大家都推荐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言不讳、性格刚直为由,先后用孙邵、顾雍。也就是说,诸葛亮成了蜀汉的宰相,而张昭却未能登上东吴丞相的宝座。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成为皇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返回官位和部下,更换了吴将军、班亚三司、娄侯。
至于告老归乡的张昭,家里有《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今天都丢了。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头衔“文”。因此,对于张昭来说,虽然他在孙权即位初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孙权成为王后,张昭的地位显然无法与三国时期的其他孤儿大臣相比。当然,无论如何,张昭最终得到了好的结局,这比诸葛恪等东吴著名的托孤大臣要好。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道:“张昭受遗辅助,功勋克举,忠健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恐惧,以高见外,既不是宰相,也不是师保,只是从容养老,明权之不及策。”
孙策是如何安排张昭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