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纵攻秦是指楚、赵、魏、韩、燕、齐等国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241年)。大致有5次。战国时期,五次合纵攻秦战中,大部分都是由五个诸侯国组成的联军,也就是说,五国伐秦。例如,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另一个例子是战国末期,为了打破不利局面,中原国家尽最大努力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燕、楚联军。但对五国伐秦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秦国,尤其是秦国消灭山东六国的目标。相应地,在战国中期,一次合纵攻齐,即五国伐齐,使齐国几乎彻底灭亡。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为什么几次合纵不影响秦国,一次合纵重创齐国?
一
@ 五国伐齐,五国伐秦,结果不同,并非齐国的实力不如秦国。在某种程度上,齐国在巅峰时期并没有输给秦国。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两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已经被称为国王,秦、齐都不想再和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被称为国王,所以秦、齐的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闵王并称东西二帝。尽管后来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后取消了帝号。但这表明,秦国将齐国视为平等的对手。
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秦国遭到了山东六国的几次纵向进攻,但几乎安然无恙。相反,齐国只进行了一次五国攻击,并开始衰落。原因是作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秦国的函谷关,容易防御和攻击,但就齐国而言,没有这样容易防御和攻击的地理条件,这使得齐国在五国攻击齐国时遭受了严重打击。
二
对齐国而言,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山东省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部和鲁西南部。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6%,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占全省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和鲁西南部。山区占全省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地区。因此,很明显,齐国的地形主要是平原。@ 五国伐齐时,齐国主力在济西战役中损失惨重,基本无法依靠地形坚守。
[img]579685[/img]
在此基础上,乐毅率领军队连接齐国70多座城市。就秦国而言,从洛阳到西安故道中间的萧山至潼关段大多在涧谷,像一封信一样危险,在古代被称为函谷。战国时期,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了萧萧的地方,并在这里设立了函谷关。面对战国七雄联军,秦国只需要坚守函谷关,基本上就能抵御联军的进攻,这显然是齐国没有的地理条件。
三
另一方面,齐国和秦国面对五国大军的进攻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就秦国而言,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面对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五国的军队,秦国并没有贸然作战,而是通过坚持消磨对方的精神。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17年,燕楚撤军后,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魏赵韩联军,歼敌8.2万,首次合纵攻秦。
相应地,在五国伐齐的济西战役中,济水西部(今山东高唐、聊城)共有20多万兵力展开决战。由于多年的战斗,齐军士气低落。然而,齐闵王仍然强迫士兵们与五国军队展开决战。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齐军在主场作战,可以通过坚持消磨五国联军的精神,直到对方松懈,然后继续攻击,以获胜。然而,齐国却选择在对方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决战,可谓自取灭亡。
四
@ 此外,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在五国伐齐时更愿意消灭齐国。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达到巅峰。齐闵王想吞并两周,成为天子。对齐国消灭的宋国来说,战国时期最富有的诸侯国,如宋国的定陶、商丘等城市,都是当时人口聚焦的繁荣之地。至于齐国本身,山海鱼盐之利也被周边大国觊觎。相应地,秦国位于西部边境,其土地对山东六国的吸引力不大,即位于中原的齐国,对周边大国更具吸引力。
[img]579686[/img]
比如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组成联盟,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这场战斗中,虽然五国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进一步占领秦国的领土,这显然无法重创秦国。因此,在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时,不仅策划此次行动的燕国竭尽全力,赵国等诸侯国也急于攻占齐国领土,派出精锐力量。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带领赵军长深入齐境,攻占阳晋等地,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名将廉颇的进攻,意味着赵国在五国伐齐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诸侯国合纵攻秦时,各国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往往是各怀心思,未能全力进攻秦国。
五国共伐齐,对齐国的打击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