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西周灭亡后,诸侯以原本被废弃的王子宜臼为王,历史上被称为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被称为东周。东周前半段,诸侯争相称霸,称春秋时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战国时期。尽管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但事实上,东周王室在战国时期结束之前就被消灭了。国势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到59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摧毁,同年死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后,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部),不断献祭,用阳人的土地献给周军。到目前为止,周朝的最终残余势力已经被根除。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消灭东周后,山东六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联手攻打秦国呢?
一
@ 在一些人看来,秦国消灭东周王室后,其他诸侯国可以以此行为为借口攻打秦国。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虽然东周王室名义上是世界的共同主义者,但例如,当三家分为晋和田时,三晋和田都需要周王室的密封才能正式成为王子。但这只是战国初期的情况。战国后期,周王室的地位消失了,这也是秦国敢于消灭东周王室的重要原因。
[img]579550[/img]
战国初期,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越狱称王。至于其他诸侯国,他们在爵位上并没有和周王室平起平坐。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周天子在各诸侯国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37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东南)见齐威王,尊重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所以他也承认魏的王,这就是徐州的王。
二
齐国和魏国在徐州相王中相继称王。然而,即便如此,战国七雄中也只有三个诸侯国被称为国王。然而,随之而来的五国相王彻底打破了最后的窗纸。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在公孙衍的调解下形成联盟,各国都称王。一时间,各国无论大小都纷纷称王,包括战国七雄以外的诸侯国,如中山国、宋国等。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在宋国和中山国都被称为国王的背景下,这表明周天子在诸侯国的影响已经显著减弱,甚至消失了。
由于没有地位和影响力,不仅秦国不再关注周王室,而且山东六国也不愿意为了可有可无的周王室与秦军见面。春秋时期,如果有人对周王室不利,勤王的诸侯往往会得到周王室的封赏,比如土地和爵位上的封赏。然而,战国时期,各国成为国王后,自然不需要周王室封侯爵和伯爵。至于土地,战国时期的东周王室没有任何领土封给所有王子。
三
在此基础上,秦灭东周后,即使各诸侯国帮助东周王室复国,也很难获得任何实际利益。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行动既然没有利益,就很难动员。相应地,秦国、韩国、魏国和赵国在五国攻打齐国时,选择与燕国联合攻打齐国,这显然是有利可图的。例如,赵国夺取了齐国北部的领土,秦国趁机占领了宋国的定陶等城市。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周王室,无疑很难说服山东六国出兵讨伐秦国。
[img]579551[/img]
另一方面,不仅缺乏出兵的动机,而且在秦国消灭东周后,山东六国实际上没有实力攻打秦国。公元前249年,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的爆发重创了赵国。至于五国的进攻,齐国失去了强国的地位。就燕国、韩国和魏国而言,它几乎没有在战国后期生存。
四
@ 就楚国而言,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楚顷襄王时代,秦国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于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营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在此背景下,楚国也失去了与秦国争夺世界的力量。因此,在笔者看来,即使秦国灭亡东周王室,山东六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也很难取得任何成就。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后,不韦掌权,仍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
为了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山东六国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再次组建了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然而,在最后一次联合纵攻秦战中,当秦国集中力量反击时,五国联军迅速崩溃。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41年的合纵攻秦之战,距离东周王室灭亡已有八年左右。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盟不是为东周王室报仇,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谴责秦国消灭东周,而是为了生存,秦国不断侵占六国的领土,形成了五国联盟来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结果,五国联军在秦国大军面前,真是不堪一击。此后,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进行过合纵攻秦之战。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消灭了东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