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尧君素的故事
唐朝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过黄河东岸的蒲州,突然想起了一个昔日的敌人。李世民感慨万千,立即下令追封此人为蒲州刺史,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其子孙安置。这个人叫尧君素,隋末著名将领。李世民在诏书中说:
“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然刁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年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闻闻。”
这句话间接意味着尧君素是隋朝的忠臣,与隋末其他将领不同,值得敬佩。
公元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反隋自力更生。此时,杨迪皇帝杨光远在江都(扬州)。隋朝的首都洛阳由越王杨彤(杨光的孙子)和王世充守卫。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正在与洛阳周围的王世充作战。为了避开隋军的主力军,李渊没有选择攻打洛阳,而是转身向西,计划攻打古都长安(如下图所示)。
[img]576427[/img]
李渊起兵之初,能打仗的将军并不多。在进军长安的路上,他一路上遇到了第三次威胁性的抵抗。这三次与李渊对抗的隋朝将军是宋老生(守护霍邑)、屈曲突通(守河东)、尧君素(守河东)。
在霍邑之战中,宋老生被李渊打败,李建成也摔倒了。幸运的是,李世民带领部门打败了段志轩,逃脱了灾难。此后,进入河东边界,首先与屈突通对峙,屈突通严格防守。李渊与屈突通对峙了一个多月,才依靠段志轩等猛将打败屈突通。过黄河之前,李渊遇到了姚俊素。
综上所述,尧君素一共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足以让李渊一生难忘。
第一,怒骂屈突通;
二是木鹅传讯;
@ 射杀妻子;
第四,宁死不降。
屈突通兵变逃后,被李渊大军吓坏了,于是屈突通去劝尧君素:“隋朝见灭亡,我们两人已尽力,对得起隋朝。如果李渊再来攻击,我们就投降吧。听了屈突通的话,尧君素怒骂屈突通,屈突通落荒而逃。后来屈突通投降李渊,成为唐朝开国功臣,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而尧君素则选择为隋朝尽忠,死在战场上。
[img]576428[/img]
面对李渊的攻击,姚俊素守城门不出,李渊连续几次攻城失败。最后,他想出了一个计划:包围姚俊素,让他守住一座孤城。姚俊素的粮草消耗完后,他会投降。然而,这一计划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严格封锁消息,不要让姚俊素向外寻求帮助。一旦援军到来,李渊就会被前后攻击。
在李渊的包围下,尧君素送信的人没有突破。最后,尧君素想出了一个主意,走水路,让一只鹅走水路送信。隋书记载:
时围急,行李断绝,君素为木鹅,置表于颈部,具论事情,漂浮在黄河上,沿流而下。
姚君素用木头做了一只非常生动的木鹅,把求救信放在木鹅的脖子上,然后让鹅直接从城市的河流流向黄河。虽然李渊的军队严格防止消息泄露,但没有人会认为一只“鹅”会传递消息。@ 奇迹发生了。木鹅顺黄河而下,被黄河附近的守军发现。打开一看,是河东守将尧君素的求救信,不敢耽误。江南赶紧送到越王杨彤手里。
不得不说,这只木鹅能从河东飘黄河,正好落在杨彤手里,很有传奇色彩。李渊层层包围,做梦也没想到姚君素已经发出了求救信。
然而,尽管姚君素的信件成功,但他接下来运气不好。越王杨彤收到信后,立即派庞宇和皇甫营救姚君素。然而,他们选择在路上向李渊投降,并帮助李渊劝说姚君素。有一段时间,城里的军队和人民都非常恐慌。姚君素的妻子认为隋朝即将灭亡。最好投降,保住整个城市的人民。出乎意料的是,姚君素用弓箭射杀了他的妻子。隋书说:
他的妻子又到城下称之为:“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君素说:“天下事不为妇女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最后,姚俊素选择了抗拒到底。李渊劝说了他十多次,但都被姚俊素拒绝了。一个月后,城里的粮草被切断,人们很容易吃东西。姚俊素无法控制士兵们的恐慌。结果,他被周围的将军杀死了。河东战役结束后,李渊率领军队奔向长安。
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王朝灭亡,总有一些忠诚的大臣选择忠于朝廷。例如,南宋灭亡时,文天祥宁死于元朝。明朝灭亡时,史可法坚守扬州,最终自杀。文天祥、史可法等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然而,像姚君素这样的忠诚大臣也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知。
贞观十二年后,李世民回到了家乡。在河东浦州,他想起了宁死不屈的尧君素。他命令追封这位前敌人为蒲州刺史,并在唐朝寻找尧君素的后代。可以看出,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隋朝的遗臣尧君素值得钦佩。
隋朝名将尧君素被李渊围困,靠一只[鹅]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