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们来谈谈藩镇制和藩镇割据的区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藩镇一词的初衷是指能够保卫中央政府,保卫一方的地方军政机构。
唐代的藩镇来自行政机构“道”。
[img]575611[/img]
唐初遵循隋朝制度,地方行政机关实行州县两级制度。然而,由于中央政府感到难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太宗开始不时派使者巡逻世界,监督州县。武周时期,天下分十道,定期派使者巡视。开元二年,十名巡查使者被称为“按检采访处置使”。开元年间,这个使命虽然被抛弃,但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样,道一级机构就出现在州县之上,这是一种适应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实际情况的行政区划。
[img]575612[/img]
开元末年,由于长期积弊,均田制和府兵制受到破坏,政府开始实行募兵制。此外,唐政府与周围一些少数民族在边境摩擦频繁,@ 天宝元年,玄宗在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此时不仅领导军队,而且拥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在本藩镇使用人权,可以自行设立本藩镇幕府官员;还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可以留用本道军费,自由控制;此外,还有对州县的监督权,可以监督任免下辖州县的官员。
[img]575613[/img]
@ 节度使“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甲兵,又有财富”,占领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和财政权力,并担任所在地的刺史,而辖区内各州的刺史则成为其下属。节度使位权重高,逐渐呈现出大结局的危险。
[img]575614[/img]
随后,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抵抗叛军,唐政府也开始在中原设立节度使。在重要的战略要地,它还设立了“防御使”来治理军事事务,并兼任刺史。防御使常与团练兼而有之,防御使通常在前面。同时,“观察处置使”被停派,改为“观察处置使”,由节奏使、防御使、团练使充当。这样,道一级长官就可以“观察处置使”、节镇长官节度使和州刺史兼任的防御使、团练使等官职相互交织。唐代的藩镇开始被称为“道”,长官称之为“观察使”,“所有防御使或“所有团练使”以掌握军事,加授节的观察使则称之为节度使。
[img]575615[/img]
到目前为止,唐代的藩镇制度已经形成。安史之乱后,直到唐末,唐代大约有四五十个藩镇,即四五十个藩镇。
藩镇制度不等于藩镇割据,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藩镇必须割据方,其实并非所有的藩镇都割据不臣。一些学者将唐代历史上的藩镇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河朔分离型,另一种是中原防过型,第三种是西北和西南御边型,第四种是东南地区为中央政府提供财政资源的藩镇。后三个藩镇为维护唐代后期统治稳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所说的藩镇分离,是指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出现了一些不听唐政府命令的强大藩镇。他们不能把税收交给中央政府,效仿战国分离一方,把土地传给子孙后代,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
[img]575616[/img]
唐代藩镇分离的形成源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复杂政治和军事斗争加剧了这种局面。
安史之乱始于玄宗末年,至肃宗时大难粗平,代宗宝应二年初,安史之乱终于结东。由于战争花了八年时间,唐朝无法消灭安史余部,君臣们急于求安,将河北安史叛军河朔旧地分配给安史旧部归降者,任命其为节度使者,从而建立了河朔三镇。唐朝的这一举动导致了灾难的根源。从那时起,这里的藩镇已经分离了一方。这个城镇不是由唐朝任命的,而是由当地政府支配的。从安史之乱结束到唐朝灭亡的100多年,它基本上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管辖权。其中,田承制是魏博节度使,统治魏州。田承开传五代到田弘正,田弘正回到顺朝廷。十年后,这个城镇一片混乱。它有四个姓氏,共传十代,占领七个州;李宝臣是成德节度使,统治恒州,占领四个州。成德先后有两个姓氏节度使,五代到王承元时归顺朝廷。第二年,王庭聚在一起反叛,然后传播六代;李怀仙是卢龙节度使,统治幽州,卢龙先后有三个姓氏节度使专权,共传五世,到刘总时归顺朝廷,随后朱克融又反,朱姓传十二世,占九州。
[img]575617[/img]
河期三镇强盛时,一些邻近的藩镇联合起来,不听中央命令,导致河南等地分裂。淄青、沧景、宣武、彰义、泽鲁等藩镇也相继分裂。然而,这些藩镇分裂的时间并不长,从三世到五世不等,占据的地区也不是很大。一般来说,它们是三到五个州。只有淄青地盘大,占据了十二个州。
唐政府也将这些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分离藩镇视为心腹之患,试图根除。安史之乱后,德宗和宪宗在统治时期最大限度地打击藩镇。
[img]575618[/img]
德宗建中两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亡,其子李维岳要求接任节度使,被德宗拒绝。因此,李伟岳与魏博、淄青、山南东道勾结,发动了“四镇之乱”。虽然李伟岳被成德镇将军王武军杀害,叛乱平息,但唐朝未能加强对成德镇的控制。王武军成为成德新的节日使者,这里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但首领已经从李变成了王。
[img]575619[/img]
继位后,宪宗决心削藩,他在位期间,与藩镇的斗争一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他先讨平了一些实力较弱的藩镇,比如元和元年解决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之乱,讨平了夏缓留后想接任节度使的杨惠琳;第二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凯。此后,宪宗锁定了一些强藩的目标。元和七年,宪宗君臣通过努力使魏博节使田兴归顺;十二年来,李苏雪夜入蔡州,生擒准西节使吴元济;十三年来,派五道兵去讨伐傲慢霸气的淄青节使李师道,次年李师道被部将杀。然而,由于唐朝既没有强大的财政资源来支持削藩战争,也没有强大的军队直接投入削藩战争,唐代后期边境不断,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复杂的矛盾斗争,这些艰难的胜利很快就会得失。
[img]575620[/img]
藩镇分裂始终伴随着唐安史之乱后的历史。这种分裂现象反映了唐代下半年政治军事力量衰落的现实。虽然分离藩镇有明显的独立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不是为了推翻唐朝,也不能推翻唐朝。他们不否认唐朝的政权,只是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支持士兵,称霸王朝。唐朝灭亡后,藩镇制在五代十国时期继续,直到宋太祖才完全消除。
藩镇制度和藩镇割据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