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陈友定,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朱元璋率领群雄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再派汤和、廖永忠南下征服福建陈友定。
陈友定,字国安,福清人,本来是穷农,很豪气,村民们对他很敬畏,史书上记载:“为人沉勇,喜游侠,村里都敬畏。”
元末,朝廷腐朽,群雄并起。陈友谅和朱元璋是一样的。他们都相信明王的转世,旨在推翻暴力元朝,拯救水火人民;张士诚没有野心,只想成为一个主宰一方的分裂势力;方国珍是一个眼光敏锐、反复无常的恶棍。他向元朝称臣,背叛元朝。如果他有牛奶,他就是母亲。他没有立场。而这个陈友定则完全不同,虽然这个人也起身于元末乱世,但这个人却与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截然不同,他并非造反起家,而是为了“平贼”应征为元朝官员,死心塌地为元朝政府南征北战,平定四方贼寇。
元末,群雄纷纷起来,元朝政府在哪里可以照顾,所以他们经常招募义兵,依靠他们来镇压农民起义。当然,虽然这些人打着义兵的幌子,口头上说,他们帮助元朝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向元朝政府的官员索要头衔。事实上,他们不努力工作,经常反叛元朝。方国珍是最典型的。然而,陈友定算是个例外,是为数不多的忠实奴隶,他们死心塌地为元朝政府努力工作。
他凭借平定农民起义的功劳,做到了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分设福建省时,还成为了行省最高长官。
直到25年,也就是1365年,朱元璋平定婺州,与陈友定相邻。当时,陈友定派军队攻打处州。结果,他被朱元璋部将胡深击退,并俘虏了陈友定部将张子玉。后来,胡深与朱良祖兵合一,继续进攻。结果,陈友定部将阮德柔率领军队绕到后面,切断了归路。最后,胡深被陈友定俘虏杀害。
[img]574369[/img]
直到27年,也就是1367年,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立即派兵三路攻打陈友定。一路上,胡廷美和何文辉率军从江西直奔杉关;二路是唐和廖永忠率领水军从海路攻打福州;三路是李文忠率军从浦城攻打建宁,朱元璋还派使者招降陈友定。
陈友定听说朱元璋派使者招投降,于是举行了宴会,宴请了将军和客人。宴会上,朱元璋派使者当众砍杀,将血沥入酒坛,与人饮酒,扔杯发誓:“我们深受元朝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拒绝敌人,我们将受到惩罚,杀死我们的妻子和孩子。”
陈友定立即布防,环城而筑。每50步,建一个,等待。不久,杉关失陷,陈友定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福州,一部分防守延平,相互作用。
然而,当汤和廖永忠等人带领水手到达福州五虎门时,守将不敌,纷纷逃亡。法院柏帖木儿在楼下堆柴,杀死妻妾和两个女儿后,他们放火自焚而死。
唐和带领军队进攻延平。陈友定的将军们纷纷要求参加比赛,但陈友定坚决不同意,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将军们激动不断地邀请战争。结果,陈友定怀疑部长们想叛变并处死他们。城里的士兵们都很害怕,所以他们出城投降。不知怎么的,军器局碰巧发生了火灾,引发了炮声,造成了城市的混乱。城外的明军得知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趁机发动了攻击。
[img]574370[/img]
陈友定见大势已去,与手下众人告别,说:大势已去,我只能以死报国,诸君请继续努力。
说完,他慢慢地退进内堂,整理好衣服,慢慢地跪在北面,两拜后吞下药物自杀。
看到陈友定自杀后,他的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打开大门迎接明军。明军入城后,发现陈友定没有断气,就把他抬了出来。碰巧雷声隆隆,天下大雨,陈友定又醒了过来。明军看到陈友定没死,就戴上了一把机械锁,送到了应天。请朱元璋决定。
朱元璋见陈友定后,当面指责他。但陈友定并不害怕,厉声说:“国破家亡,要杀就杀,不用多说。”
朱元璋怒不可遏,下令处死他和他的儿子陈海。
元末,像陈友定一样,很少有人对元朝如此忠诚,所以他和元人被称为“闽三忠”。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忠诚是一种愚蠢的忠诚,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同于人们的心。
元末名将陈友定:服药自杀未遂,最终被朱元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