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剑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名声丹青。-千字文
战国四大名将是秦国的白起、王坚、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基层军官做起,靠军功一步步走上名将舞台的。
[img]572671[/img]
这四位名将经常被比较,其中最多的是白起和李牧。他们都是武安君,在战场上从未失败过。结局惊人地相似,令人遗憾。
武安君,胜利的代名词
白起和李牧都被各自的君王称为武安君。
武安人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著称,历代国家之能安邦胜敌均号“武安”。
《史记正义》记载了白起获封武安君的原因:“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民安集,故名武安。”
李牧三败秦军,成为战国后期能打败秦军的少数将军,赵惠王称之为寡人武安君。
[img]572672[/img]
他们的记录也完全值得武安君的称号。在他们的记录和历史文献中很容易找到,这已经成为历代军事家研究的课题,所以这里不再有斧头。
军事天才逃不过君王的猜疑
两位军事天才,精通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战场上的死亡。然而,两人都逃不过君王的怀疑。白起被秦昭襄王杀死,李牧被赵王迁诱杀。世人都说他们死错了。
白琦和李牧都因功高盖主,引起了君王的怀疑,小人离间。秦昭襄王被范菊迷惑,派使者给剑自杀。赵王迁听了近臣郭开的谣言,没有调查证实,自毁了长城。
[img]572673[/img]
纵观整个古代,中国有多少人能成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这是一场著名将军的悲剧。白琦和李牧逃不掉。他们面前的吴琦和未来的韩信也是如此。皇帝更担心自己的安全。别人怎么能在床边打鼾呢?更不用说手里拿着重兵的将军了。
不允许抵抗出生
也许有些人会有疑问,既然两人指挥千军万马,为什么要选择听天由命,不抵抗呢?
战国七雄韩赵魏不是以下克,晋三分吗?齐国也从原来的吕齐变成了田齐。然而,如果你仔细回顾历史,你会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开国之君是当时的清医生,拥有军政权力。
[img]572674[/img]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时,晋国的土地成了韩虔﹑赵籍﹑魏斯三位卿大夫的地盘,晋国国君成了摆设。
田氏代齐,田恒自立为相,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后自立为国君,被周安王命为齐侯。同样,田恒也掌握了齐国的军政权力。
而白起、李牧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将领,无法与朝廷上的政治家玩弄权力,往往很容易被记恨的人抓住,被陷害。
[img]572675[/img]
秦王坚持用白起为攻打邯郸,白起猜不到秦王的心思,竟然坦诚地拒绝了,引起了秦王的反感。
面对前来接掌帅印的宗室赵洋,李牧信守“将在外,君命不受”,以国家、军民为由拒绝接受这一命令,成为君王最大的禁忌。
如果白起和李牧真的想发动军队反抗,响应者肯定很少。两个只是行军打仗的将军,出生地位不高。他们都是从基层军官一步步走上来的,是国王造就了两个人。
封建时期,忠君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那些学者和医生永远不会同意。士兵们跟随他们叛乱后能得到什么?反抗不能成为国王的将军无疑是愚蠢的。最后,如果他们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就会参与其中。
[img]572676[/img]
小结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这两位战神李牧。当我读到李牧的历史时,我常常感到遗憾。这位爱兵如子、忠于君主、爱国的著名将军死在一个太监和一个昏君手中。这真的不值得。
而白起,杀戮太重了。根据梁启超的研究,战国时期共有200万人死亡,白起据的一半。白起不能好好结束,也算是这些死魂索命!
参考资料:千字文、史记正义
白起和李牧的结局是一样的 为什么他们不站起来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