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经过多年的战斗,起义军中出现了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几大势力。而且他们相当不合,互相征服,而在大混战中,元军完全可以抓住机会一个个打破起义军。例如,当朱元璋和陈友谅爆发鄱阳湖战争时,这是北方大元消灭起义军的好机会,但为什么北方大元没有镇压南方呢?
[img]570951[/img]
元朝
混战爆发前,元军主力已被消灭
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元朝的统治。红巾军起义后,各地都做出了回应,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对元朝的统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红巾军在南方站稳脚跟后,组织了三次北伐,开始用兵推翻元朝。不幸的是,最后的北伐失败了,但它给了元朝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
[img]570952[/img]
红巾军起义
北伐失败后,张士诚的崛起使元朝派主力围攻张士诚,但最终围攻以失败告终,全军被摧毁。此时,元朝没有主力部队来镇压起义。后来,当地军阀分离了一方,混战是基于元军主力被消灭的前提。
起义军混战期间,元廷也在内战
1、军队内斗
元末,元军最强大的部队有两支,一支由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率领,另一支由波罗帖木儿率领。红巾军起义时,两支部队不时发生摩擦和攻击。为了争夺察罕之地,他们如火如荼地战斗。元朝廷真的看不见过去,所以他们下令让双方罢工和解。然而,他们自尊地支持士兵,不听命令,继续互相攻击。
[img]570953[/img]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攻击和内耗,元朝终于统一了思想,镇压了起义军。但此时,朱元璋已经摆脱了陈友谅,尽得江楚之地,势头巨大,张士诚也占领了淮东、浙西,不可低估。此时,起义军不再是元朝征服的起义军,而是反过来,要征服元廷。
2、朝堂内斗
与军事内斗相比,元廷的宫廷内斗更为严重。在思想上,有些人一直坚持镇压起义军,有些人想要和平,但无论哪种思想,他们都不希望别人得到更多的信用。例如,脱离是元末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具有出色的政治能力,而且具有出色的军事能力。他曾经把张世诚打得无法抗拒。然而,由于内斗,本可以镇压起义军的脱离被解除了军事权力和所有职务。
[img]570954[/img]
脱脱
事实上,元朝的内斗不是一两天。元朝由几个部落组成。它可以统一北方,也就是说,有一个强大的统治者忽必烈。而忽必烈死后到元顺帝即位前,短短39年,元朝就换了九位皇帝。中央政府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元朝整体实力的快速下降。后来,当起义和起义军开始内斗时,元朝的最高统治阶级仍在忙于内斗。
[img]570955[/img]
元顺帝昏庸无能
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主人,他的言行代表着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可能很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元顺帝亲政初期,进行了改革,做得很好,但后来越来越沮丧,元朝越乱,元顺帝越昏庸。以至于后来世界乱成一锅粥,元顺帝还在皇宫里花天酒地,妃嫔成群。元顺帝根本不知道起义军的内斗,但即使他知道,他也不一定会回去派兵镇压。
[img]570956[/img]
元顺帝
一般来说,元末起义军内斗时,元朝无法管理起义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起义军逐渐走向统一。原因是内斗是罪魁祸首,但元廷的内斗不同于起义军的内斗。起义军的内斗是为了统一对抗元廷,而元廷的内斗是为了各自的私利。同时,元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即使元军干预了起义军的内斗,也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元朝时期,各路起义军相当不合,相互征服 为什么元军没有去南下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