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到苏州,称赞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城市”,这两个城市结婚了。苏州和威尼斯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端。富民丰富,交通便利。它们都被称为“水城”。随着东西方环境的培育,这两个城市选择了不同风格的发展道路,这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苏州和威尼斯是两个因水而生的城市。苏州位于长三角核心区,东通大海,西枕大湖,北靠长江,南临浙闽,大运河环绕城市。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论纪要》中评论道:苏州“吃海王之饶,有土膏之利,民富物繁。”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被命建城,“子胥乃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大城。根据苏州通江临海的地理环境,城市格局呈现出“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城建规划。这一规划方针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始终延续。根据现有的平江图,南宋的苏州“周约32英里,南北长约9英里,东西宽约7英里,长方形不规则,面积约15.75平方公里。”
意大利东北部亚德里亚海岸有118个岛屿,117条水道纵横交错,占地6.9平方公里。这就是著名的威尼斯。公元451年,这座城市“是由一群来自帕多瓦(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地区)的难民在5世纪建立的”。威尼斯共和国成立于公元687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苏州相比,威尼斯不仅面积小,而且建城比苏州晚了1000多年,甚至在中世纪,甚至没有“一个市场”。
在古代,人口意味着生产力。13世纪以后,威尼斯人口保持在10万人以上。当时,佛罗伦萨有10万人,“威尼斯和米兰有10多万人”,“从那时起,大约十分之一的西方人口流入城市”。到15世纪,巴黎有30万人居住,“威尼斯有19万居民”。
根据历史学家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据。苏州西汉人口约4万。在唐宋之间,苏州的人口增长到7.5万左右。进入元朝时,“长江以南沿海路州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苏州市人口超过10万。明朝中叶,苏州人口远远超过威尼斯,吴县只有25万人。“鸦片战争前后,苏州人口70万,仅次于北京,是中国第二大都市。就人口而言,威尼斯的人口规模不能和苏州一样。
经济是城市居民生存的命脉。东汉末年,苏州所在的江南地区处于“人口稀少、米饭、汤鱼、火耕、水果、隋蛤”的原始生态环境。南北朝时期,受北方战争的影响,流民涌入,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在新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推动下,苏州等地的农业实现了双季稻轮作。《晋书》承认:“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晚唐时节,苏州的水稻对江淮乃至全国都非常重要。人们感叹道:“嘉禾一,江淮为之康,嘉禾为之道歉,江淮为之节俭。”
[img]571118[/img]
苏州丝织业始于东吴,刘宋时期,达到了“丝绵布之饶,覆衣天下”的地步。苏州在宋代生产的宋锦,经过唐代的系统发展,与云锦、蜀锦并称“三大名锦”。随之而来的苏绣,也被誉为湘绣、蜀绣、粤绣的“四大名绣”。明万历年间,城内“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丝织业从事人数超过1万人。@ 造纸、造船、酿酒、金银作品、冶铸等行业也蓬勃发展。
苏州水陆交通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南至浙闽,北接齐豫,渡江而西,走皖鄂,超彭蠡,引楚蜀岭南”。唐代,海外商人来到苏州从事商业活动。北宋地方志《吴郡图经续记》记载,“闽粤之贾,乘风航海不为险,故珍远物,毕集于吴市。明朝苏州的商业活动更加发达,“洞庭民鲜务农业,商业远”,甚至欣赏诗歌和书籍的年轻人“以商人为第一生意,第二科”。
与苏州的工业兴邦不同,威尼斯从一开始就从事商业贸易。居民通过“捕鱼和制盐立即保证威尼斯人的生计”,用这些商品“与附近沿岸居民交换小麦”。公元八世纪,威尼斯在意大利和君士坦丁堡之间贸易,出售小麦、葡萄酒、木材、丝绸和香料。在十世纪,威尼斯“只是商品通过的地方,是极其活跃的转运地”。11世纪初,威尼斯垄断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不仅“以亚洲贸易渠道为坚实基础”,而且是“欧洲香料贸易商”,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5世纪初,威尼斯年财政收入超过150万金达卡,现值约8500万美元,而明朝的“世界税粮2700多石”价值相当,足以证明威尼斯的财富。可以说,“成尼斯的伟大是建立在贸易上的”和“被公认控制东方帝国的地位”,当时欧洲人称威尼斯人为“所有基督教国家的黄金国王”。尽管经济也同样发达,但苏州和威尼斯在经济结构上有本质的区别。
[img]571119[/img]
安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苏州城建成之初,就建成了守卫城市的军事城堡。无锡附近的合鹿城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用于防御越南士兵入侵的防御性工事。唐代,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认为:“今天,江南国家用途最多,江南诸州苏最大,兵数最多,税额最高。”由此可见,苏州在军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威尼斯在中世纪建造了大量的船舶,依靠国家控制的造船产业链,船队数量“数百人”。在中世纪,“它拥有3300艘船,3600名水手——建立了海军,以确保海上贸易的安全。在与奥斯曼海军的竞争中,这些海军英勇顽强,屡屡挫败对手,使威尼斯长期占据制海权。事实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促进了贸易的扩张,威尼斯建立了丝织、冶炼、皮革、镜子和玻璃行业。显然,威尼斯军队在军队使用上擅长进攻,苏州军队以防御为基础。
威尼斯在争夺新路线的竞争中失败,被伦敦、巴黎等城市赶超。在工业革命中,产业基础薄弱,使威尼斯疲惫不堪。在现代,它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客共和国”,历史遗迹丰富。
苏州依托坚实的工业基础,因地制宜,建设园区,吸引外资,牢牢占据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1980年3月24日,苏州和威尼斯成为友好城市,两个水城仍在东西方闪耀。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和中国苏州有什么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