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清朝八旗的战斗力是如何下降的。
作为清朝早期最强大的军事指挥官,多尔根的死亡对八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不能说多尔根的死导致了八旗战斗力的下降,但历史是不可避免的。多尔根的死只代表了第二代八旗人的孤独,八旗逐渐失去了战斗力。
如果把清朝作为入关前的“前清”阶段,那么清朝的战斗力绝对是杠杆,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中,明朝动员了11万精英围剿后金。当时后金能聚集的兵力只有6万人。为了防止后金战败后崩溃,明廷教练杨镐采取了分进合击的策略,用三路大军包围后金,试图打败后金主力。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努尔哈赤以集中优势兵力,每一支都被打破。仅仅五天,他就摧毁了明朝三路军队,歼灭了5万多名明军。
很多人把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归咎于杨镐带兵太菜。事实上,他们忽视了当时后金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他们不鄙视后金,他们就会打包围战,结果永远不会那么惨。
萨尔浒战争结束后,明廷在辽东战场上精锐丧失,失去了军事主动权,从过去的进攻趋势转变为防守趋势,但也无法忍受清军一路攻击城市和土地,包括整个辽东。
这让明廷守卫边境指挥官得到共识,如果明军与八旗野战,无疑会死亡,在这样的战斗思想指导下,从孙承宗到袁崇焕,明廷致力于建设城墙,防止八旗进攻,特别是袁崇焕在防守战中,创造性地将舰载炮架进入城市,成功赢得了宁远战争和宁锦战争,让后金也意识到,想攻击城市不能依靠蛮力,也依靠火器。
[img]569922[/img]
努尔哈赤在宁远战争后不久去世。皇太极登基后,他积极完善八旗制度,培养了包括多尔根在内的许多优秀指挥官。由于宁远市在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皇太极指挥八旗以骑兵优势从遵化突破海关,吓坏了崇祯皇帝。最后,他斩断了袁崇焕以发泄愤怒。
可以说,在野战中,八旗军队可以说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队。1640年,当八旗掌握了足够的火器时,它开始进一步打击锦州。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派洪承类调动明朝9边精锐13万军队,试图与清军进行战略决战。当时,洪承类知道他不能在野外与清军作战,所以他采取了一步一步的战略,但崇祯敦促洪承类作战,结果又被八旗打败了。
清军以5万兵力直接杀死明军5.5万人,只有吴三桂部3万残军以更快的逃逸速度撤退到宁远。
有人认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完全可以防守清军的进攻,其实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从松锦战争的角度来看,在火器强大的情况下,清军已经有了攻击大城市的实力。为什么松锦战后清军没有进一步发动对明廷的进攻?主要原因是皇太极在这个阶段突然死亡,清廷短暂陷入统治者权力争夺,松锦战争以来进行了整合。
1644年,清军调整后,入关作战更加不可战胜。总的来说,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在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明廷降兵的配合下,最终彻底推翻了明廷,建立了清朝,在康熙时期完成了统一。
清廷八旗军事力量的下降,确实是在康熙时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进入海关后,八旗士兵开始圈地运动,迅速腐败,营业放松,越来越腐败,但直到平息三藩混乱收复台湾,对抗俄罗斯,收复准噶尔,八旗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img]569923[/img]
然而,由于战争太大,不到20万人的八旗难以承担国防责任,清廷不得不依靠绿营,绿营是模仿明军制度,从康熙平定三藩混乱到乾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八旗战斗力下降的军事薄弱时期。
可以说,八旗作为清朝的支柱,从1619年努尔哈赤到1688年康熙率领清朝士兵打破准噶尔,八旗强大约70年,虽然腐败,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战斗力,但只有20多万八旗,传播到全国,影响力自然较弱,清朝中期后,必须依靠绿营。
乾隆和嘉庆时期,虽然有整顿旗务的打算,但由于阻力过大,没有取得成效,但这个绿营其实并没有好多少。绿营从清军入关成立到1796年镇压白莲教育,已经不行了,但也强了150多年左右。
当太平天国起义时,八旗和绿营都失去了战斗力。必要时,清廷允许当地团练,曾国藩创立了湘军。
以前总觉得湘军实力很强。最近看了唐浩明的《曾国藩》才觉得,其实湘军只是草创时期战斗太激烈,后期已经不行了。太平天国消灭后,湘军在攻打捻军时被打败了。
可以说湘军是第一代人,还没死,已经暮气沉沉,八旗和绿营至少坚持了几代人。
事实上,军队的战斗力仍然与军事制度有关。明朝的卫生中心制度、清廷的八旗和绿营都是世界军事制度。军队世代战斗,第一代最能战斗。然而,两三代之后,战斗力就不如以前了。
当然,世界兵制也应该是养兵最经济的兵制,这自然是可取的。宋代的招兵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兵制,对外战争的结果并不强大,这让人更加苦恼。
事实上,如果世界兵制和招兵制能够结合起来,那就是一个策略。常规军需要一些世界兵制。我不知道这个想法在古代是否有可行的空间。
为什么八旗骑兵的战斗力在多尔根死后直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