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接下来听讲他的一些故事。
历代咏史怀古诗中, 秦始皇经常以暴君的形象出现, 他实施苛政,善用酷刑, 晚年,他仍然是一个无所事事、寻仙求道的昏君。很少有人能提到他统一六国的伟大成就。秦始皇在现代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什么古代文人对他如此“恶言相对”?
[img]569499[/img]
司马迁《史记》的最早导向
后人对秦始皇的感知首先来自于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 不亲士民, 废王道,立私权, 酷刑法禁止文件, 先欺诈然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学成就极高的杰作,也是一部文学情调丰富的杰作, 所以也充满了很多个人情感。司马迁用尉耀、侯生、卢生的口指责始皇, 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甚至当时整个社会的观点。很明显,司马迁的评价, 了解秦始皇后人, 甚至为整个咏史诗坛的吟咏设定了基调。
后人读史了解秦汉, 无论是史官还是普通文人, 司马迁的《史记》一般都是先去拜读的, 司马迁的叙述和评价成为古人了解秦始皇行为道德的主要来源,使后人形成了秦始皇暴虐的初始形象。再加上后人编史, 也或多或少地参考了《史记》中的记载,使这个形象更加坐实。《战国载记》中梁启超先生说:“秦始皇宁是中国之雄, 求诸世界, 见亦罕矣。众所周知,武功坤耀不必论, 其政治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和制度规模上都是盖世之雄, 它的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和禁忌。这是现代的眼光和观点,汉代写的史书大多描述了秦始皇的淫乱和暴虐。许多诗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秦始皇的基本负面现象是由《史记》开始的倾向所诱导的。这是我们在阅读古代咏史怀古诗时需要注意的。
文人写诗的政治需要
诗人吟诵秦始皇, 很多都没有在精研历史上发现或新看到, 但当时的政治需要。诗人为借古讽今,通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寻仙求道、劳民伤财、苛政酷刑等方面的暴行, 警告当政者重用人才,勤政勤俭,宽容仁德。虽然秦始皇的行为有好有坏,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警示效果, 批评负面行为更有影响力。特别是秦始皇的人生经历和最后的结局, 它能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img]569500[/img]
特别是在某些朝代的后期, 以秦始皇的暴政、求仙、劳民等教训,文人欲警醒当朝统治者。这也是古人读史后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 但在诗歌中,却大多是贬损。如胡曾《咏史诗·阿房宫》:“新建的阿房墙没有干, 已进入长安的沛公兵。皇帝的生命力竭尽全力, 大业沙崩固并不难。” 许浑的 《经秦始皇墓》:“龙盘虎占树层,势入浮云也是崩塌。一种青山秋草, 路人只拜汉文陵。所有这些指责都反思历史, 警告今天的意思。
古代主流文化的强烈影响
秦朝重用法治, 儒家重仁政。秦灭后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原大陆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渗透之下, 而且随着皇权的加强,思想越来越反映儒家腐败的一面。汉朝以来,自汉朝以来, 儒学独大, 尽管统治者实施外儒内法政策来稳定社会, 但宣传一直是仁德教化。文人一般以儒家为基础,法治的严厉法律酷刑不被他们接受, 因此,我们不会对以严刑立法为称的朝代秦有好感。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触动了儒家自身的情感,对秦始皇本人也没有什么赞美之词。
[img]569501[/img]
随着时代的加深,这种罕见的赞美形势,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汉代刚刚开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各家思想依然活跃, 与未来的发展相比,仍有一些“百家争鸣”的社会潮流。西汉早期的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国内为一,功齐三代。但东汉班固批驳了秦始皇的残忍。虽然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但李世民带头讽刺始皇, 今后肯定秦始皇日见其少, 而且更多的是作为亡国之君的典型例子,肯定儒家思想,否定法家思想。王安石的《秦始皇》:"举世不读易, 但以刑名。清代诗人周映清的《始皇冢》:“秦政昔乱纪,刑杀如雷。“这些诗明显以儒家治国之道看秦始皇的政治统治, 意识形态意义非常清晰。
显然, 秦始皇作为古代君王, 这不是一回事,文人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歌唱和评论的形象是另一回事。这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的。
秦始皇在现代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什么古代文人对他如此[恶言相对]?